走进乡村看小康|“环保羊”出致富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在谯城区古城镇闫庄村天能丰家庭农场,羊儿静静地躺在树荫下“磕着牙”,阵阵的果香夹杂着玉米的清香,扑面而来。

“如果不是王井化,这块地势凹的坑塘地可能到现在还闲置着。”闫庄村党总支书记陈建国介绍,2013年,王井化在这里建农场发展养羊。经过几年的建设,一家良种繁育、秸秆饲料与粪便循环综合利用的养殖场诞生了。

说起养羊,王井化走了不少弯路,开始养羊时,由于不懂技术,缺少合理规划,几年下来就亏损了100多万元。冷静下后,他认真向其他养殖场学习,到村农家书屋借阅养殖书籍和资料钻研,积极参加区、镇举办的养殖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学习和观察,他转变思路,采用繁殖和育肥相结合的循环养殖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困境。

到2020年底,王井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投资20多万元新建两座1000平方米的羊棚。目前,羊存栏量达到1200头,其中繁殖羊800余头,年出栏育肥羊1000余头。

“养羊一定要控制好饲料品质,必须用优质饲料。为此,我流转了800亩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不打农药,肥料是羊粪发酵而成的,这样能保障加工出来的饲料优质。”介绍起养羊经,王井化笑着说,“国家要求环保养殖就是好,杜绝了细菌的滋生源,羊生病少了、上膘快、出栏早、效益高。最近我又购进400余只小山羊,作为育肥羊,准备年底上市,按照目前的行情,预计能收入二三十万元。”

每到农忙的时候,就会有30多名临时工在养殖场干活,人均年增收四五千元。“我从建场就在这里打工了,每月工资1500元,一年收入1万多元,在家里打工既能挣钱又不耽误自家农活。”64岁的脱贫户陈文富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王井化的带动下,闫庄村已有8家规模养羊场,羊存栏量6000多头。他表示,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下一步他准备和村振兴公司合作,扩大规模,抱团发展,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古城镇以党建为引领,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支持各村做好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产业“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发展,为乡村振兴再添新活力。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