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记者节,来看亳州晚报社的发展历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晚报》是中共亳州市委机关报,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放眼全国,以晚报命名的党报为数不多,在全省则是唯一。

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发展,报社多翼并举,积极布局,打造媒体矩阵,突出党报功能,打好本土牌、文化牌、创新牌、融合牌,基本形成了“报、网、端、微”的媒体发展格局。

在11月8日记者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小编带您一起探探亳州晚报社的发展历程。

(2008年10月7日,最后一期《亳州报》)

1994年4月1日,当时还是县级市的亳州,出现了一份名为《药都报》的报纸,当时是四开四版,不定期出版,这就是《亳州晚报》的前身。

《药都报》创刊号

经过三个月的探索,1994年7月1日,报纸正式出版,每周一期,依然是四开四版;到了1995年1月,《药都报》更名为《亳州报》。

五年后,也就是2000年,快速发展的亳州,由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亳州报》于当年整体上划,属地级亳州市委机关报,同时报纸向亳州市所辖的三县一区(涡阳、蒙城、利辛、谯城区)发行。

     (尚未取得刊号的《亳州报》,对开四版。)

2000年12月8日,对于报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取得全国公开发行刊号:CN34-0073。

(改为四开的《亳州报》)

2002年10月8日,全面改版,一周五期,4开12版,后增为4开16版。

(位于市区交通路的亳州晚报社)

2005年,购置了报社办公楼,结束了租房办公的历史,报社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2007年1月,中国亳州网开始运行;2008年2月,《亳州报》数字报开通;2008年9月,《亳州报》印务中心投产。

(首期《亳州晚报》)

2008年10月8日,《亳州报》更名为《亳州晚报》,党报都市化的办报风格,旨在探索新闻宣传的新途径,让党报的面孔更亲和、内容更丰富、声音更主流、服务更贴近、传播更有效。更名后的《亳州晚报》将坚持"四个不变",即中共亳州市委机关报的性质不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不变,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不变,"党报性质、晚报风格、市场化运作"的办报思路不变。

(合并后的《亳周刊》)

2010年10月,根据亳州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亳州市的两家平面媒体,《亳州晚报》和《亳州广播电视报》进行了合并,组成了亳州报业集团。合并后的《亳州广播电视报》后来经历了《亳周刊》《亳州新报》发展阶段。

(划转至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2011年12月7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亳州晚报社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整体并购亳州晚报社取得实质性成果。这是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又一生动实践,开创了省级党报整体并购市级党报的先河。

在报纸快速发展的同时,亳州晚报社的新媒体平台建设也布局全面,2011年6月开通亳州晚报官方微博,同年开通亳州晚报安卓、苹果版手机客户端;2013年开通亳州晚报社官方微信;2015年底,亳州晚报手机客户端更名升级为“亳州头条”;2015年5月至今,运营亳州发布政务微信、微博;2019年开通官方抖音“小黄橙”;2021年开通了亳州晚报微信视频号。

亳州晚报社构建了在亳州乃至全省各地市较有影响的新媒体矩阵。 在全省纸媒官方微信的每周排名中,亳州晚报社公众微信号一直稳居全省地市党报纸媒第一方阵。亳州发布政务微信、微博影响力位列全省政务微信、微博排行榜前列,连年入围全省十大影响力政务微信。

2015年7月,亳州晚报社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2017年4月,承接了亳州市政府网站及其英文频道的内容代维服务,在全国政府网站评比中,获得政务公开类综合评比第一名(与温州市并列)。

2018年10月8日,亳州晚报社整体搬迁至亳州传媒大厦办公。

新时代,新征程,新跨越。 亳州晚报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树牢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继续秉承 “坚持党性,走进百姓”的办报方针,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积极探索现代党报新时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让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内涵更加丰富  。

(资料来源:亳州晚报社 编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