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八旗制度”?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们看清宫剧,常常会对他们的八旗制度感到眼花缭乱,红、黄、蓝、白旗就不说,还什么正红、正黄、正白、正蓝,还又有什么镶红、镶黄、镶白、镶蓝。真不知道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名堂,这样纷繁的八旗制度到底又是怎么来的?

说起八旗制度,还得要从大清的起源说起。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努尔哈赤在明万历二十九年,即1601年正式创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被推翻瓦解,前后存续了三百余年,历经兴衰。而随之兴衰的,还有他们的八旗制度。可以这么说,整个的一部清朝历史,也是一部清朝的“八旗子弟”从兴起、繁荣、落后到衰亡的历史。

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散落在东北辽阔的白山黑水间,早期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他们依靠各自的血缘关系和所处的地域,形成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的部落。部落内部的集体组织方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牛录额真。额真也称厄真,是“主”的意思。

开始的时候,各部落之间为争夺资源等战事不断,后来有勇有谋的努尔哈赤历经多年奋战,最终统一女真各部。这个征战过程中,他建立了四旗管理制度。四旗分别以四种不同的颜色命名,它们分别是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后来由于领地的慢慢扩大,归附的民众越来越多,为进一步加强管理,统治者就将原来的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总称八旗。这就是八旗制度由来。

八旗制度下,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因一固山的人数众多,除设固山额真一人,还另设副职一人,协助管理,他们被称为左右梅勒额真。

努尔哈赤之后,继位的皇太极,当时为扩大兵源,他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编制与满洲八旗完全相同。这样满、蒙、汉共二十四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八旗制度体系。清廷入关后,八旗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分别司职禁卫和防卫。

八旗中,正黄、镶黄、正白旗为上三旗。上三旗归皇帝亲自指挥,兵是皇帝亲兵,皇宫侍卫也是从这上三旗中挑选。这有点像国民党时期蒋介石的黄埔嫡系。下五旗包括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他们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别统领。

八旗初建时,实行的是兵民合一制度,也就是全民皆兵。凡满族成员皆隶属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以前,八旗兵民平时从事农耕渔猎等生产劳动,战时放下农具,拿起武器奔赴战场。当时的八旗制度还规定,各旗出征的军械、粮草等均需各旗自筹自备。直到入关后,清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也因此而转化成了职业军人。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力量,清初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保卫边疆和防止外来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显现,八旗子弟走狗遛鸟、贪图享乐,战斗力逐渐减弱。在清朝后期更是屡战屡败,八旗制度进一步衰落,从而使得清统治者不得不依靠汉族的一些地主武装。这时候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等就慢慢开始崭露头角,进而纷纷登上了大杀四方的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