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堂的曹家孤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现在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武河边有座谯陵寺,老辈观堂人代代相传,那是从前的曹家孤堆。

老年人听祖辈传说,曹家孤堆底下都是空的,最早的时候,是曹家的“祭庄子”。曹操的爷爷曹腾,官封中常侍费亭侯——费亭,离这个“祭庄子”不远,现在划给了河南省永城县,汉代的“侯爷”,有县、乡、亭三级,费亭侯管辖的范围,大约有三十里方圆。既然是“祭庄子”,显然,此地埋有曹姓先辈的坟茔。坟茔高大者,民间俗称“孤堆”,这大约就是“曹家孤堆”的来历。

曹操年轻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生活,古书记载他“在城东七十里筑精舍,春夏读书,秋冬射猎。”——射猎者,以打猎为手段,练习武艺也。曹操少年已经承袭了爵位,被举为“孝廉”,不仅有了功名,而且已经是个“官坯子”,家境豪富,此地所筑“精舍”,不知是怎样优美的建筑?可怜历代兵燹,无法还原了。

曹丕称帝后,他父亲居住过的地方,是“先王所居”,不再适宜他人居住。于是,建了一座寺院——也许是魏武帝庙,后来,大约为佛家僧人占住,曹家又无人管理,成了地方公产,于是,逐渐演变成佛门寺院——谯陵寺。单从名字上可以看出,是谯县(曹操家乡为谯县)的陵地,陵上建寺,谓之谯陵寺。

曹操是位军事家,当年建“精舍”,应当是出于军事目的。他在房子下面广修地下暗室,以储藏粮食、武器并作为紧急时的避难之所,是非常合乎情理的。所以,老辈人传说“底下都是空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有所指的。

谯陵寺规模很大,住有几十名和尚,有三进建筑,庙地有一百多亩,香火十分兴旺。后来,大寺区撤乡,建十九里、观堂两区,王店庙和谯陵寺都被扒掉了,建了区公所。

现在的谯陵寺遗址还在,规模宏伟,还能看出当年的建筑痕迹。至于是不是“曹家孤堆”——曹陵,还有待考古探查。

讲述:张志堂等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