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71年11月20日,这是一个值得亳州人铭记的日子。那一天,新中国成立后人工开挖的最长河流——茨淮新河正式开工,百万民工在艰苦岁月里,战天斗地,变水患为水利。如今,时光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即日起,亳州晚报推出“新河往事忆初心——纪念茨淮新河工程建设50周年系列报道”,追忆工程建设的峥嵘岁月,讲述当年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弘扬历久弥新的“茨淮新河精神”。
晨光中的茨淮新河 薛松鹤 摄
茨淮新河,现在是一条流淌在淮北大地上的幸福河。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工开挖的最长河流,全长134.2公里。有人说,它是继大运河后,我国人工开挖的最大河流,开挖土方2.53亿方。据统计,平地起河,12个县出动民工200多万人次;持续时间最长,前后22年;劳动强度最大,每天上工15-16小时。
平原水患千年泪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但是对广袤的淮北平原来说,上千年来只是一个传说。从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水旱灾害严重威胁着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的淮北平原人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灾害频发、高发的态势日趋加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淮北平原独特的地形导致坡降缓慢,水流不畅。大水来临时,沿途民众各顾各的,上游放水、下游堵水的现象常常发生,庄与庄、村与村、乡与乡,甚至县与县、省与省之间也经常发生涝时放水堵水、旱时争水抢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桀骜不驯的淮河也逐渐低下了头。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祖国刚刚解放,一切百废待兴,领袖心系沿淮人民,毛泽东主席四次对淮河救灾及治理作出批示。河南、安徽等沿淮人民迅速投入到治淮工程中。1951年,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指引下,治淮工地高潮迭起,淮北人民疏河筑堤,挖沟打坝,热火朝天。先后实施了西淝河、颍河治理,西淝河、芡河、北淝河截流入涡,黑茨河疏浚,涡河、颍河、西淝河筑堤筑坝等工程。形势虽有所好转,但依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64年9月,水电部规划局在《淮河流域治理初步意见》中提出在淮北开挖新河的设想;1970年5月,安徽省编制《治淮规划》中提出开挖茨淮新河;1971年2月,《茨淮新河规划》作为治淮骨干工程上报国务院,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
百万民工奋战忙
1971年11月20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大家期待已久的茨淮新河开工了。人们笑容满面,奔走相告,喜讯迅速传遍了皖北大地。开工的日子到来了,各地民工队伍从四面八方向怀远上桥进发。他们按照县、公社、大队、生产队以民兵建制方式组建了团、营、连、排。蒙城的队伍集合得最早,在11月19日已经全部到达,并在工地现场召开了动员大会,11月20日率先开挖了第一锹土。据原蒙城县茨淮新河指挥部副政委姚凤扬介绍:“过去常说,‘能带十个兵,不带一个工’,但在茨淮新河上,不是这样的。当时民工特别听从指挥,都是自愿报名择优选用,心甘情愿来挖河的。”
1971年的冬天特别冷。第一期工程那是河中打坝,湖中挖河。上桥枢纽工程建在老河汊中,别说挖河挖闸塘子了,插工(标志界限)就很困难。原三义公社技术员李朝刚回忆:“杨庙湖、支子湖连在一起抽干水后,全是稀泥糊子,无法插工。齐腰深的稀泥糊子怎么走呀,我们就把稻草撒在泥糊子上面,上面再填上干土,或者铺上木板,甚至等上冻后才能走上去插工。”
极寒天气下民工的生活十分艰苦。据民工王朝玉介绍:“开始吃得不好,吃的是杂面馍,就的是萝卜细粉汤,喝的是泥塘子水,累得连大便都解不掉。”由于当时劳动强度十分大,除了吃饭就是干活,这边放下碗,那边就干活。
“住的茅庵房,睡的地铺床,吃的大食堂,战场是河塘,工作挖土方,目标奔小康。”原蒙城县茨淮新河指挥部办事组组长蔡永志当时是这样总结的。据原蒙城县茨淮新河指挥部宣传组干部孙敬舜回忆,“茨淮新河工程,在上桥一干就是三年,1974年指挥部迁到大兴又干了三年,1977年迁到谭铺后断断续续又干了四年,后来就机械施工了。参战的有阜阳地区11个县和宿县地区的怀远县。”
一河绘出丰收景
有付出就有回报。1980年5月,茨淮新河全线通水;1984年5月,全线通航;1990年10月,全线河道按设计标准完成开挖和疏浚任务;1992年5月,枢纽、桥梁尾工及配套工程全部完工。
“淮河丰,天下足。”茨淮新河的开挖,真正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从此淮北平原千里涝地变成了万顷良田。尤其是茨淮新河两岸,实现了旱涝保收,成为国家大粮仓、重要商品粮基地。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茨淮新河的水质一直保持在Ⅲ类以上,不仅鱼儿多了,种类增加了,就连上世纪九十年代绝迹的银鱼也乐意在这里宿息。茨淮新河不仅鱼好吃,水也好喝,它是两岸人民重要的饮用水源地,随着引江济淮济亳工程的实施,茨淮新河既是储水池又是中转站,优质水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亳州、商丘等地。
茨淮新河,记录着一代挖河人在艰苦岁月里,战天斗地、勇打胜仗、变水患为水利的奋斗历程;凝聚着人民群众团结协作、不怕吃苦、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彰显了在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一伟大工程,将惠及千秋万代;前辈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
新河老物件
拉坡机
最初的拉坡机结构简单,由一个木框和一个板车轮毂制成。据介绍,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挖河、运土很多都是由人工完成,把板车从河底拉到百米远的河坝上并非易事,人们便创造性地发明了“拉坡机”。
使用时,将拴在板车上的绠绳缠到拉坡机的轮毂上,拉坡机固定在土里,再由四五个人拉住拉坡机上的绳子,人往下走,装满土的车往上去,这样就会轻松很多。随着工程的进展,民工们又对拉坡机进行改造,衍生出龙门式、平顶式、骑马式等十多种造型,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记者 路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