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11月17日上午,我市召开治超工作推进视频会议。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市共精检车辆75.25万台次,查处超限车辆1381辆,治超工作“亳州模式”的实际效果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好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我市逐步形成“源头管、路面查、动态控、追踪罚”的治超长效机制,建立“履职、考核、问责”的工作制度,形成“以固定治超为阵地,科技治超为支撑,流动治超为补充,源头治超为基础”的工作格局。今年以来,全市共精检车辆75.25万台次,查处超限车辆1381辆,卸载货物20806吨,查处超75吨或100%以上车辆37台次、货源单位153家、非法改装车辆2台,吊销从业资格证10本,吊销车辆营运证13本,责令企业停业整顿2家,驾驶证扣分4890分。
固定治超,路警联合执法全面实现。我市境内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共有7个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检测站,其中4个治超站实行了交警驻站“肩并肩”式联合执法,3个治超站实行“协同式”联合执法,公安交警24小时驻守、每班不少于2人,交通执法人员每班不少于5人。
科技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不断创新。全市建设超限动态卡点33处,其中已建成使用32处,不断夯实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基础。按照固定治超站模式,在卡点前后建设规范的标识标志等配套设施,规定定期检查、特殊巡查的频率,规范称重设备的检测和校准,确保卡点上线率。
流动治超,四路同治深入推进。我市不断推进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城区道路公路治超,不留盲区;加大对市城区环城路段流动治超力度,增加路警联合流动治超执勤点,辐射城区周边区域,严把超限违法运输车辆城区“入口关”。
源头治超,“一超四罚”严格落实。严格按照“动态监管、一站多点”的管理模式,对全市重点货源监管单位加强管控,建立“谁装载、谁负责、谁多装、追究谁”的机制,严格落实“一超四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