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归燕”投身菊花新产业
张静(右)向客户介绍自己的产品
亳州新闻网讯 “这是我们公司的产品‘金丝皇菊’,比普通的菊花稍大些,具有‘香、甜、润’的特点。”张静拿着一盒花茶礼盒介绍说。回乡创业的张静把小小的菊花做成一条产业链、一个知名品牌,带领乡亲们不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2017年,张静放弃南方的工作,返回蒙城县篱笆镇老家准备开创自己的事业。经过一番考察,张静发现菊花种植很有前景,便决定在家创办菊花产业。要发展就要有土地,但在与群众协调土地流转时就却遇到了阻碍。艰难的开局让张静创业的热情仿佛被浇了一盆凉水。
篱笆镇党委政府在得知张静的困难后,主动出面联系解决了土地流转问题。张静拉动投资600万元在家乡成立了亳州海龙菊花有限公司,进行菊花种植、加工、销售。公司以每亩800元流转了刘大寨、四里桥村土地近千亩。公司还投资建设了三千平方米的菊花烘干房,并相继建设了热泵烘干空气能设备以及冷库、包装车间、菊花分拣间等配套设施。
今年,张静围绕海龙菊花产业打造了“自建生产基地、自有加工中心、自主经营终端”的全产业链模式,上联企业,下挂农户,主动搭建精准扶贫产业链,又打造了家庭农场、扶贫驿站等平台,通过两翼一体化方式,实现了果园与花园有机结合,果树种植与菊花栽培一体化生产,赏花、摘果、加工、销售一条龙生态循环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集美丽乡村旅游、现代农业观光、青少年农事体验、贫困户脱贫就业为一体的综合基地。
随着公司规模逐步扩大,用工难问题成了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篱笆镇党委政府多次到海龙菊花公司实地调研,把此项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项目之一,督促有关部门协助宣传务工信息,鼓励在家群众到海龙菊花公司从事采摘、分拣、烘干菊花等工作以增加收入。
镇党委组织办公室出面帮助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公司以支部为依托吸引附近青年来基地务工,并定期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引导他们种植金丝皇菊,辐射推动脱贫户发展相关产业。把乡土人才发展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通过党建引领把头雁效应变成群雁效应,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目前,该公司菊花销售年产值达1500万元,销售利润400余万元,每年可提供20余个固定岗位和200余个临时性岗位,固定岗位每年可为每位务工人员带来2万余元的收入,解决了本地农民在家就业难的问题。张静本人也获得了蒙城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戴树林 吴浩 记者 曾莹莹 文/图)
“打工妹”回乡办起养鸡场
孙闪闪正在将鸡蛋装箱
亳州新闻网讯 “今天捡了13筐鸡蛋,一筐30斤,批发价格一筐160元,一天收入2000多元。”谯城区十八里镇何营村孙闪闪蛋鸡养殖场负责人孙闪闪一边捡鸡蛋,一边介绍说。
孙闪闪过去在浙江宁波电器厂打工,婚后为照顾孩子,决定在家乡创业。在同村养鸡户孙得强的带领下,孙闪闪开始养鸡。2009年,她投资建厂、进鸡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孙闪闪的养鸡场由最初的1500只鸡发展到现在的5000只。
“现在养鸡省事多了,不需要养雏鸡了,直接从孵化场进青年鸡,喂2个月就可以下蛋。也不要自己打疫苗了,卖疫苗的有专业的防疫队,一只鸡0.05元费用,到时间了就会来打。”孙闪闪说。
几年下来,孙闪闪积累了一些养殖经验,有村民开始上门向其请教养殖知识,她也毫不保留,免费传授。在她的带领下,同村的四名留守妇女也建起了养鸡场。
“养鸡贵在坚持,鸡蛋行情很不稳定,忽高忽低,要能坚持住,才能赚到钱。今年的价格还可以,有钱赚,纯收入在6万元左右吧,比出门打工强点,最主要是比较自由,方便照顾家庭。”孙闪闪笑着说。
“这里的鸡蛋质量好,皮光滑、颜色正、口味好,在超市很好卖。”从市区前来孙闪闪的养鸡场进货的商贩王卫民说,他和孙闪闪打交道有10年了,她家的鸡蛋都是他来包销,一天来拉一次货,都是新鲜鸡蛋。
谈起未来的打算,孙闪闪很有信心:“鸡场现在的设备有点落后了,我准备筹集点资金扩建鸡场,更新设备,用自动化养鸡设备,自动输粪、自动上料、自动捡蛋,可以节省许多人力物力,提高养殖效益。”(陈光付 记者 曾莹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