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记者从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市在信用数据归集、营商环境优化、信用监管领域延伸等方面持续发力,群众守信意识实现大幅度增强。
信用数据质量实现大幅度提升。我市不断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力度,成功归集水、电、气、社保、纳税等8个特定领域信用信息1054万条,并成功推送至国家信息中心;继续实施“逐月统计、逐月通报”工作机制, 1-10月累计向省信用平台推送“双公示”数据109万条,在省信用办组织的第三方“双公示”数据考核评估指标中,我市数据合规性、及时性、全面性、信息准确性和信用修复及时性等所有指标全面占优。
市场营商环境实现进一步优化。我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入驻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即全国“信易贷”平台),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和放管服改革。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入驻金融机构16家、入驻企业3590家,累计授信410笔、授信金额2.73亿元;建成亳州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即市级“信易贷”平台)并成功与国家“信易贷”平台对接。开展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召开信用修复专题培训班,及时引导失信主体依法依规开展信用修复。截至目前,全市4150条严重违法行政处罚失信记录已完成信用修复4057条,信用修复率达97.8%。
信用监管领域实现进一步延伸。我市制定了《亳州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任务清单》,从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加强事中环节信用监管、完善事后环节信用监管、强化信用监管的支撑保障和加强信用监管的组织实施等5个方面,谋划了22项信用监管任务,同时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市税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分别在依法纳税、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等29个领域开展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并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进一步体现了信用监管让守信者“降成本、减压力”,让失信者“付代价、增压力”的初衷。开展失信约束措施清理,制定清理工作方案,建立失信约束措施台账,目前全市11个失信约束措施已全部完成清理,清理率100%。
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我市坚持党建引领,依托政务数据资源优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建成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和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村信用信息在农村金融机构间的共享和应用,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基础性保障。自2019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已建成农村专题数据库,省定171项评价指标中有134项数据可自动对接,动态对接率达78.36%;试点乡镇共评定信用村24个、信用户34427户,其中A级及以上信用户31405户;通过平台为2040户农户提供贷款12670.7万元,户均贷款6.59万元,为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提供贷款173万元,有力解决了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难题,实现了“信息变信用、信用变信誉、信誉变信贷”。
群众守信意识实现大幅度增强。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全方位、多维度的信用宣传理念,针对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最美教师、最美医生和护士等,给予多方面的礼遇政策。2021年6月,市信用办开展了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助推营商环境改善”为主题的信用宣传活动,期间全市累计发放信用宣传单4万余份,签订信用承诺书企业达6.7万家(含个体工商户),举办信用修复培训场次12场,群众守信意识进一步增强。
(记者 刘景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