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至关重要。今年来,利辛县孙庙乡聚力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基层治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在呈现。
党建引领 牵牢产业兴旺“牛鼻子”
“哞……哞……”一声声闷憨的牛叫声打破了利辛县孙庙乡高堂村秋季清晨的寂静。2021年12月27日早晨五点,在高堂村李亚峰的养牛基地,李亚峰和工人们,披着微弱的星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人们给牛添加草料、清扫圈舍、养殖区消毒防疫,80余头健硕的西门塔尔肉牛悠闲地吃着精心准备的“早餐”。
据悉,这种肉牛体格大、养殖周期短、肌肉多、肉品等级高,适应性强,市场价值也要高些。李亚峰养殖了150多头肉牛,每头出栏的肉牛重量在1600斤以上,带来的效益8000元左右。
谈到养殖经历,他打开了话匣子,在2016年的时候,在亲戚的劝说下,加入了“养牛大军”,经过一年的实地观看、学习,他积累了一定养殖的经验。第二年抱着试着看的心态养殖了30头左右,在磕磕绊绊、摸爬滚打中,第一批肉牛终于成功出栏,赚了近15万元。经过这几年养殖,他逐渐扩大了养殖规模,从几十头牛逐渐发展到一百多头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他养殖肉牛使用的草料都是回收本村村民田地里的小麦秸秆,这样既合理利用了秸秆,带动农民增收,也减少农民乱堆乱放、露天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这些肉牛产生的粪便经过专业化设备的处理,都能用作有机肥,这样也解决了他种地肥料的问题。对于多余的肥料,他还经常送给周边的低收入人群,并义务帮其施肥,以减少农民种粮成本。这样的暖心举动不仅为群众提高了收入,也赢得了一致好评。
“致富不能忘本,一家富不算富”,李亚峰说“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村干部,之前乡亲们帮助过我,现在是我回报乡亲们的时候了”。在李亚峰的养殖基地里面,有很多乡亲在基地打工赚钱。他也发挥党员致富带头左右,带动几名散户养殖,他们经常在一起相互交流养牛心得,学习管理经验。目前,这几名散户一共养殖120余头牛,也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他们对笔者激动的说道,跟着李亚峰这个致富“牛干部”养牛,不仅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也让俺们走上了抱团发展、养殖致富的“牛”路子。
同时,在高堂村张建的生姜产业种植田里面,大约20名工人在帮助张建收获生姜,田地里面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
“今年生姜的长势不错,一亩地的产量能超过10000斤,我种的将近200亩生姜,每亩能带来20000元的经济收入”正在地头收获生姜种植户张建对笔者说道。
张建是阜阳市临泉县人,4年前来到利辛县发展生姜种植产业,在孙庙乡高堂村党支部的协助下,按照800元一年的价格流转了土地200亩。同时,他也是农民种植生姜致富的“带头人”,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着附近村民一起种植生姜,他为高堂村种植生姜的群众在生姜种苗繁育、姜田建设、栽种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上的指导。
高堂村种植的生姜种植面积目前已超过了500亩,产出的生姜,以订单销售为主,主要销往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地区。通过种植生姜得到实惠的农民兴奋地说:“我们跟着老张干,老张围绕市场转,农民不愁没钱赚。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党建就是打开产业兴旺“金钥匙,我村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发展符合本地的特色种养殖,让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为群众铺就共同致富的新路子。”高堂村党支部书记李丙奎介绍。
筑牢根基 夯实支部堡垒“厚底子”
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孙庙乡将“党建+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其始终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的坚强领导核心。3年来,共将4个村级党支部建设为五星党支部,其中三个双五星党支部,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图为2021年11月5日阳光村正在进行换届人选推荐选举)
同时利用今年基层换届之年,乡党委按照“年龄学历、一降一升”,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思路,实行“留用选引”四步工作法,从现任“两委”干部中“留”一批,从村后备干部中“用”一批,从党员致富能手中“选”一批,从高校毕业生中“引”一批,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不断增强支部堡垒的战斗力、凝聚力,夯实了支部堡垒“厚底子”,使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基层一线。
凝心聚力 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子”
在富强社区,脱贫户种植的黄蜀葵花竞相开放,秋收季节也是黄蜀葵成熟采摘的季节,在利辛县孙庙乡富强社区,村民们天不亮就起床,从凌晨4点左右起床摘黄蜀葵,到7点半就能摘六七十斤。每天早上在地里忙着采摘花的村民们成为田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孙庙乡积极对接企业,为脱贫户申请黄蜀葵种植。)
村民采摘完黄蜀葵之后就有人过来收购,按照每斤1块左右。一季下来,每亩地可以增收3000多元。相较于传统种植的农作物,村民在种植完一茬黄蜀葵后还能再种植一茬油菜,做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今年以来,我们为各村脱贫户引进黄蜀葵种植,是巩固全乡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助农增收的有效方法。” 孙庙乡乡村振兴办负责人介绍道。截至目前,该乡12个村(社区)均有种植黄蜀葵,种植面积超过1200亩,带动大约200名脱贫户种植。
盘活土地 鼓起集体经济“钱袋子”
12月26日天刚亮,利辛县孙庙乡和谐村李大鹏的鱼塘开始忙碌了起来。村民们又是起鱼,又是装篮,一个上午的光景就把一条条草鱼、鲢鱼装满小货车斗内。连日来,李大鹏把鱼塘里面起的鱼批量卖给商家,所得的钱作为村民的分红。
孙庙乡和谐村庙李组位于村东北角,处于乡镇边缘地带,多年来,村里面种植的品种单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和谐村党支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和群众代表会,把村里面闲置的资源租赁给种养植大户,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在孙庙乡富民村,村支部通过盘活闲置多年的资源、变废为宝为基础提振经济。村支部积极整合资源,把村民撂荒的土地、闲置的校舍租给村里面的致富带头人,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给村民。目前,富民村流转的土地超过1000亩,闲置校舍1处,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发挥村级组织服务功能的基本保障。当前,孙庙乡用发展壮大的村集体经济带来的“真金白银”又为村民办了许多具体实惠的好事,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下一步,孙庙乡将合理利用这些资金,科学发展集土地流转、环境美化、产业发展、百姓增收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充分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的大道越走越宽。
学史力行 致力基层治理“新法子”
“孙庙社区基层综治能如此平稳,获得诸多殊荣,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功不可没。”孙庙社区第一书记李昆介绍道,在孙庙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带领下,党员和志愿者们组建了村貌美容队、困难帮扶队、纠纷调解队、法治宣传队、文化惠民等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
(孙庙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在“重阳节”给老年群众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这些工作队吸收了部分优秀青年党员,在文明创建、文明宣教和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制度机制、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自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乡坚持把“学史力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在改善民生上见真章、在服务群众中求实效,做到“你有所呼、我有所应”。全乡“党员先锋队”,以“庭院议事”“广场问症”等方式为群众实现“微心愿”。
目前,在全乡已先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50余场次,参与的农村党员200余人次,已为群众解决各类民生问题80余个,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累计受众5000余人次,实现为民解忧常态化、长效化。
(图为孙庙乡志愿者正在跃进沟进行清河行动)
党员先锋服务队以孙庙社区为核心,辐射周边村(社区),围绕党建统筹“铸魂、”队伍建设“固本”、治理融合“织网”、乡风文明“聚力”、群防联治“攻坚”、功能提升“创优”、为民服务“暖心”,的工作格局成效不断显现,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美化环境 丰富幸福生活“好日子”
孙庙乡阳光村2019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走进村里灰瓦飞檐、亭台楼阁、鸟语花香、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宽敞的水泥路两旁的整齐种植的冬青树似乎描绘着乡村美好的未来。
(图为孙庙乡阳光村,在2019年评选为国家级文明村)
“以前出门一身灰,现在路变成水泥路,环境整洁,家家户户都有小花园,连村口荒废的水塘都焕然一新,水清岸美,大家幸福感满满。”阳光村村民程虎说道。
近年以来,孙庙乡党委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办好群众身边的一件件小事为切入口,统筹村庄道路、亮化工程、水电通讯、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推动村庄整体生态环境发生“质变”。
目前已经在全乡建成3个市级以上文明村,4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其中阳光村在2019年被评选为国家级文明村。通过这些村,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区)对标对照,不断增强乡村环境的建设,从而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江文静 张海龙 编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