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政协第五届亳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会上,6位市政协委员作了大会发言——
为亳州发展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李义:全力打造“华夏酒城”
李义委员发言
市政协委员李义代表民革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要全面实施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六一战略”,聚力建设集名酒名镇、酿酒基地、文化传承、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华夏酒城”。
李义建议,要加大推进力度,成立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古井集团等酒企参与的“华夏酒城”建设推进小组,制定“华夏酒城”工作方案,分解目标任务,强化督促落实;制定亳州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白酒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出台支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加快白酒核心产区建设,促进白酒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形成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要强化要素保证,设立市、县区酒业产业发展基金,配合白酒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强投贷联动,降低白酒企业融资成本,为白酒产业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研发针对白酒产业的金融产品,强化银政企三方合作平台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在线融资模式,拓展小微酒企酒商普惠金融服务,实施税收激励政策。
李义建议,要优化产业布局,依托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引导市场要素资源向古井镇、高炉镇优势区域集中;围绕酒企群体公共需要,加大相关配套服务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在包装材料、粮食采购、能源供应、产品设计与开发、劳动用工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建立共享平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要加快技术创新,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在挖掘、继承和发扬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引进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新技术在白酒行业的应用。
李义建议,要促进产业融合,以古井集团为龙头,采取“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打造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大力发展以白酒产业为主体,+旅游、+中医药、+文化、+养生、+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促进白酒配套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要拓展品牌文化,讲好酒城故事,打造一批“白酒+生态+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建设一批特色酒庄,融合中药、历史等文旅资源,建设融白酒文化与药膳养生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将“华夏酒城”的宣传列入我市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媒体及抖音、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开辟亳州酒企专题栏目,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广泛宣传。
市政协委员余萌青:加快合作共建 高效承接产业转移
余萌青委员发言
市政协委员余萌青代表民建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上海市奉贤区结对帮扶我市。《方案》的出台,为全市承接先发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展了“矩阵”溢出效应,为打造“亳—芜”省内共建与“沪—皖”省际帮扶的双频共振,提供了难得机遇。作为皖北城市群的核心区,我市在承接先发地区产业转移方面,呈现出“增速不断加大、结构不断优化、活力不断释放、成效不断显现”等特点。
余萌青建议,要整合力量,强化市级统筹,由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经信等部门配合,加强对合作共建的统筹推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建立健全项目、信息、服务等平台共享机制,根据各县区产业优势,聚焦区域互补和产业分工实行错位承接,统筹跨区域产业和项目布局,促进各载体单位间协调、联动承接产业转移。要完善机制,打造优质产业,完善合作共建园区土地指标优先保障机制,探索实行合作共建园区直报模式,确保园区单列土地指标专项专用;充分转化政府的资源优势,利用与长三角合作共建的影响,探索和社会资本的多种合作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探索设立专项基金,梳理承接转移重大项目清单,搭建平台推动项目和资本对接;加快打造产业生态,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专业服务链、金融服务链、公共服务链“五链”融合发展格局。
余萌青建议,要共建共享,拓宽合作模式,各园区在合作中坚持规划先行,在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变当前单一的合作模式,探索企业化共建、股份合作等平台合作模式,有组织、成规模地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建立跨区域合作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按照飞地模式、园中园等合作共建模式给予合理分成,共享发展利益,调动双方共建积极性。要先行先试,形成示范作用,市级层面将具备一定能力的现代制造和产业创新基础的园区列为沪苏浙皖结对共建,尤其是省际合作的试点载体,支持其在管理体制、制度构建、资本要素、合作机制、产业协同、政策配套上先行先试,打造我市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样板,以点带面助推我市各县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的承接与合作。
市政协委员周静:打造职业教育强市
周静委员发言
市政协委员周静代表民进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有180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但本地发展仍然面临“专业岗人员短缺、劳动力技能不足、员工流动性大”等难题。
周静建议,要打出“组合拳”,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人才孵化器培育,加大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基地建设,有序引导培训机构教学设置和师资力量向职业教育倾斜,培育一批人才孵化器,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就业,扩展合作范围,促进职业教育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与省内外职业培训学校、机构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直播电商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为招商引资项目预先培植技术力量。开展校企结对共建,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办委托班、冠名班,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培养精准度,提升人才留存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配套建设实训基地,龙头企业设立共享实训空间,鼓励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对外开放实训基地,提供多层次多领域操作平台,提升实训者实践操作能力。
周静建议,要提高“精准度”,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做好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针对亳州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紧缺的工种,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现代纺织等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机械制造、缝纫等领域增设课程,培养复合技能人才。加大师资力量储备,创新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构成,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对照产业链发展规律完善课程编制与教学内容,有效实施技能教学。 提供优质普惠培训,通过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专业教程,专家、名师现场授课等方式,扩大就业技能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模式,实施“直播+专业”线上培养,开设远程公共课堂,普及专业技能;委托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团队,对低龄无技能、低技能人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赋予技能,全面提高劳动效率。开展行业技能比赛,深入开展行业能手评比,表彰优质技能型人才,提高技术能手在行业中的地位,增强择岗择业能力,带动人才向高技能、高标准的方向发展。
周静建议,要强化“保障力”,营造职教发展浓厚氛围。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急需职业培训进行直接补贴,对特殊岗位补贴,对参与招工的个人、企业给予奖励;实施技能与学历同等补贴,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补贴标准,扩大学历补贴范围。积极做好宣传,引导社会全面了解职业教育,扭转偏见和成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择业;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市政协委员王继锋:依托药都资源 发展心理健康产业
王继锋委员发言
市政协委员王继锋代表农工党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竞争不断加剧,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就业形势严峻,社会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复杂多变,人们的心理越来越脆弱,各种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当前,以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拓展(团建)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软件、心理产品和设备制造等行业为内涵的数千亿级的心理健康产业正处于蓄势待发的成长期。我市应充分利用独特的道家文化和华佗中医药文化资源,把心理健康产业打造为我市“六一战略”新的强劲增长极。
王继锋建议,要树立“一个品牌”,在每年的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中增加“华佗中医心理治疗和心理疾病中医治疗”高峰论坛,邀请全国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和生产治疗心理疾病中成药企业代表参加,扩容神医华佗品牌内涵,把高峰论坛打造成全国传统心理治疗研讨的品牌高地。要组建“一个团队”,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从我市的高校心理学教授、心理行业组织、对中医心理治疗有研究的相关人士、老子研究会、庄子研究会、亳文化研究中心、文化旅游体育部门、相关药企中抽调人员,组建亳州市心理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团队,拟定我市心理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
王继锋建议,要打造“一个中心”,每年举办苏、鲁、豫、皖中医心理治疗、中国传统心理治疗、中国传统心理养生、道家与心理治疗等区域性心理学大会,打造省际毗邻区域心理学中心城市,积极承接全省、长三角地区、全国心理行业峰会和各类心理培训,发展心理会务经济和心理会展经济。要围绕“一个主题”,依托我市道家三圣、华佗中医药、曹操兵家文化等资源,发展以“心理学+旅游+健康+养生”为主题的心理营训经济;涡阳、谯城立足开发老子《道德经》阴阳转化、道法自然与心理调适;蒙城立足开发《庄子》“心斋”“坐忘”“逍遥”思想与心理调适;谯城立足开发华佗中医药、五禽戏心理养生,针灸、药膳心理调适,陈抟蜇龙术与神经衰弱治疗,曹操励志进取与心理动力激发等内容,把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外化为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产品。
王继锋建议,要建立“一个产业园”,在亳州高新区规划建设心理健康产业园,承接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知名心理公司心理设备制造企业;出台政策支持心理咨询企业和心理设备生产供应企业入驻我市;支持心理疾病中成药研发,鼓励相关企业主攻我国心理疾病中医药治疗细分市场。要健全“一个体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医院、学校设立心理咨询部室,在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培养储备一批心理应用人才,推动形成我市心理健康产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
市政协委员潘承尧:将亳州打造成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潘承尧委员发言
市政协委员潘承尧代表致公党亳州市支部发言时指出,亳州因商而兴,因商立市,是中原城市群链接长三角城市群的桥头堡,300公里半径内拥有庞大的消费人口。现代中医药、白酒、农产品加工和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亳州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有优势、有基础。
潘承尧建议,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以“六一战略”为统领,充分发挥“世界药都,养生亳州”特色和优势,将发展目标定位为“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把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与引领亳州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结合起来,出台《推动亳州市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行动方案》和系列扶持政策,统筹谋划、多点布局、错位发展、有序推进。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承接消费市场,加强与合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依托合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优势,将合肥的科创产业与亳州康养产业结合,转化为消费创新的源动力;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群尤其是与上海市奉贤区等地的融合对接,将长三角地区严峻的养老形势和康养消费需求转化为亳州康养服务消费市场;优化提升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商业、文旅、信息网络和一体化便民服务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周边人口在亳州集聚,促进消费回流。
潘承尧建议,要打造康养品牌,引领服务消费升级,依托“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优化健康服务品和消费供给,加快引进国内知名康养品牌商、零售商、服务商入驻亳州;支持引领性本土康养企业和品牌进商场、上平台、入驻特色主题社区,拓宽销售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养生养老和康养服务项目,打造医养结合特色品牌;扩大文旅休闲和体育消费,加快打造亳药花海、北关老街、市政公园、建安文化广场等休闲消费集聚区,推出一批具有亳州特色、具备“网红”潜质的特色名吃、特色商品、休闲街区和一批夜品、夜购、夜赏、夜游项目,提升供给和消费水平。要发展会展经济,提振消费吸引力,提升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中国(国际)健康旅游博览会、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规模和能级。要推动示范引领,加快消费数字化转型,加快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大力推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小程序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县区打造直播电商基地;大力实施农村消费振兴行动,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支持大型药企向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扶持一批花茶、白酒等中小微电商发展,培育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打造一批亳州网络消费品牌。
市政协委员方林飞: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方林飞委员发言
市政协委员方林飞代表九三学社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我市气候、土壤条件适合发展设施蔬菜,“十四五”规划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蔬菜瓜果是首选。提升设施蔬菜生产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我市有资源、有条件、有机遇、有潜力。
方林飞建议,要根据我市的土壤条件、群众基础、技术成熟度等,制定我市设施蔬菜发展规划;规划要瞄准全国市场、国内最高标准,建设设施质量高、投入产出比高、机械化水平高的设施蔬菜基地;基地要有一定规模,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结合露地蔬菜生产。要加强引导,对规模种植设施蔬菜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户,对建棚投资和流转土地成本给予较大力度财政补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配套设施蔬菜基地,把耕作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流转土地、聘请技术人员给予一定补贴;探索设施蔬菜保险模式,降低生产风险;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村,投资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村级组织应积极主动帮助合作社流转土地,对有技术、有资源、有市场、有信誉的投资主体,可采用合作社、行政村、农户入股方式,提高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方林飞建议,要完善服务,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作用,整合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对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谋划,总结出适合我市具体情况的各种技术和质量标准;从寿光等地和我市聘用一些有实践经验、技术比较成熟的农民技术员,现场指导规模蔬菜基地生产;帮助合作社、家庭农场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组织加工企业、合作社参与有关展会,对接长三角市场;注重培育一些信誉好、有实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基地和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农资供应、物流配送等服务。要整合提升,增强产业竞争力,注重全产业链培育,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加工贮存设施配套,畅通蔬菜物流渠道;加强品牌建设,创立原产品和加工产品名牌;加强蔬菜质量监管,建立准入制度,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产品安全。 (陈显锋 整理 张延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