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小草莓开启“莓”好新生活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鲜嫩的草莓让人垂涎欲滴

亳州新闻网讯 眼下正值大棚草莓大量上市,利辛县城北镇现代产业园的再新草莓种植园变得忙碌起来,一颗颗鲜红的草莓象征着收获,让种植户在冬季也有不错的收入。

种植园负责人施再新告诉记者,他和母亲已经种了十多年的草莓了。2021年又种了30多亩,到了草莓上市时节,母子俩不仅要忙着装篮售卖,还不时地带领客人进棚采摘。

记者跟随母子俩的脚步,来到了草莓种植大棚。一排排整整齐齐的草莓种植架便映入眼帘,一颗颗艳丽饱满的草莓散发着淡淡果香,让人垂涎欲滴。“这里的草莓很甜啊!”来采摘园的游客胡女士边品尝边赞叹道。

“平时种草莓确实很辛苦,要控制大棚温度、湿度,要及时浇水施肥,虽然累一点,但种草莓的收益还是可观的。”施再新介绍。

施再新告诉记者,目前棚内的草莓已经陆续成熟,产量还在逐渐提高,酸甜可口的好味道也吸引了远近不少人来购买、采摘,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三四千元。

在城北镇现代产业园区内,像施再新这样的草莓专业种植大户有50多户,草莓的种植规模从2000年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四百多亩。

“能有如今的规模和态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勤劳村民的大胆尝试。通过种植大棚草莓,很多村民有了稳定收入。一般规模的种植户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城北镇农技站站长李广表示。

在乡村振兴政策助力下,该镇号召党员们先行先试,积极学习和普及科学种植模式,带动了各村村民参与现代化草莓种植。多年的努力创新最终形成了多样化的草莓种植体系和绿色健康的产业模式。冬日里的“红果果”成了带动城北镇经济发展的“金果果”,成了城北镇独树一帜的特色种植名片,也成了乡村振兴的一面鲜艳旗帜。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