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这片麦田的春耕静悄悄

​ 记者探访谯城区赵桥乡“无人农场”春耕现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无人植保机在麦田里呼啸而过,自动灌溉系统在默默工作,现场却看不到忙碌的农民……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春耕好时光。记者近日在谯城区赵桥乡“无人农场”看到了虽然静悄悄却事半功倍的春耕景象。

安装电池、倒入除草剂、轻按操作手柄,“无人农场”工作人员一番熟练操作,无人植保机便原地升空,向着麦田飞去。

“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装药,一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喷施农药2000亩。”正在“指挥”无人机喷洒除草剂的焦道锋对记者说,过去打除草剂靠人力,一个人一天最多打十几亩地,无人机的效率提升了上百倍。

“无人农场”的高效率不止于此。“无人农场”负责人焦瑞打开“智能灌溉”手机App,在屏幕上轻轻一点,不远处的两排自动灌溉系统喷头便开始喷出水来。

“只要一部手机,无论在哪里,我随时都可以打开自动灌溉系统来浇水。”焦瑞说,“智能灌溉”手机App可以远程控制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操作它,除了可以浇水,还能对农作物追施化肥。

打开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控制柜,肥料流量、注肥经过时间、搅拌经过时间等参数一一呈现。焦瑞介绍说,这些参数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设定。将肥料倒入搅拌罐,系统会自动完成搅拌、喷施。

精准作业,是“无人农场”的另一优点。目前正是小麦快速生长期,需要追施氮肥。“无人农场”的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摆脱了过去靠天等雨追肥的局限,直接把氮肥由固体颗粒变成更易吸收的水溶物,精准“浇灌”小麦根部。

“‘无人农场’有3套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每天可施肥、浇水150亩左右,两天就能完成整个农场的追肥作业。”焦瑞告诉记者,每亩小麦所需氮肥由过去的15公斤降到了7公斤左右,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无人农场”目前拥有无人植保机20多台、无人收割机1台、无人播种机1台,以及地下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水肥预警监测系统等。借助“无人农场智慧平台”,农场工作人员可以及时了解田间土壤、空气温度与湿度等信息,不需要再跑到地里查看,便于及时有效地开展春耕。

科技支撑“无人农场”,科技型农民在这里大展身手。“既懂农业机械,又能玩转智能设备操控,把农民从农田里解放出来,由台前走到幕后。”亳州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说,谯城区“无人农场”通过后台的智能农业大脑分析,农作物“耕种管收”都能通过无人机械来完成,改变了过去依靠人工经验种地的模式。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