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您听】谁家新燕啄春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文字/田秀明

天色晴好,艳阳高照,和风不紧不慢地吹拂着绽放出新芽的枝头,像极了一双温柔的手掌婆娑着刚刚出生的婴儿。门前开阔的天际下,几只黑色的精灵,飞过来,又飞过去,犹如身着燕尾服的绅士,在风中翩翩起舞,累了倦了,栖息在不远处的电线上,梳弄着羽毛,呢喃细语。是燕子,“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回来了,春天来了,燕子是春天的信使,这些黑色的精灵们为从寒冬里复苏的春天平

燕子是一种恋旧怀旧的鸟类,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从南方迁徙而来的燕子,都会在农家小院里找到去年它们垒下的小窝,或许是时间久了,也或许由于主人家打扫时的不小心,旧窝已经不能再用了,燕子会在旧窝的边上,衔来春泥,再垒建一个新窝。

小的时候,我家飞来了一对燕子,绕着房梁飞进飞出,像是在勘察地形。之后便衔着软泥、细草在房梁上垒起了窝,燕子是筑巢的能工巧匠,只几天功夫,房梁上就垒好了一个新窝,燕子又忙着衔来松软的杨花,铺在了垒好的新窝里。隔了几日,一只燕子安静地趴在窝里,又隔了十来天,窝中传来了雏燕的啁啾之声,四只小雏燕一个个摇晃着小脑袋,张大着嫩黄的小嘴,两只老燕子忙碌着衔着小虫子进进出出。

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细小伙头儿养麻雀--有命没毛”。小的时候我们很顽皮,常常卸了门板,搭在屋檐下掏麻雀窝,刚出窝的小麻雀养不了几天,就一命呜呼了。父亲从不肯我们去碰小燕子,说燕子是益鸟,专吃害虫,是庄稼的好帮手。小燕子孵出来后,父亲总会在燕子的窝下面吊一只旧的鞋盒子,既是能挡住燕子的粪便不至于掉到地上,也是能防止长出新羽的小燕子掉下来被馋嘴的猫儿叼了去。

后来,读到郑振铎先生的那篇散文《燕子》,先生“离家几千里!离国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了我们的小燕子。”先生断言,“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沈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市民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小燕子承载了先生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思念。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春去春又回,可爱的小燕子,但愿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还能与你不期而遇。

声音:李锦文,亳州晚报社记者,亳州市青联委员,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多次参加市级演讲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多篇新闻作品获安徽新闻奖、安徽经济新闻奖等。

编辑:蒋海涛 审校:丁静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