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尤其关注企业家的健康成长。依托广大企业家的经营管理,企业市场主体为稳定经济增长、促进企业创新、增加群众就业、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家的一种内在品质,应大力培育与弘扬,才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指出企业家应具备爱国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奉献精神、开放精神五种优秀品质。其中,爱国精神要求企业家具备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要求企业家应勇于创新和开拓进取,诚信精神要求企业家要诚信守法,奉献精神要求企业家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责任意识,开放精神要求企业家具备国际视野。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应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

二、培育及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现状,以A省B市的企业家为调研对象,制定和发放了154份调研问卷,实际收回154份。调研发现,培育及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存在以下困境。

(一)企业家发展信心不足,政策学习有待加强。一是企业家信心有待增强。近年来部分企业的发展不景气,企业家及年轻企业家的信心存在不足。调研发现,约37.66%的企业家认为自己不是非常优秀,34.4%的年轻企业家(40岁以下)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二是企业经营发展信心下降。46.1%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利润率情况不够好,47.01%的企业家认为营业收入不够好,40.26%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利润增长不足,36.36%的企业家认为企业现金流不足。三是企业家政策学习有待加强。调研发现,21.43%的企业家表示对国家及地方新政策的把握不够,政策学习不足。

(二)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企业家不仅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更应成为优秀的创新者。调研发现,34.42%的企业家认为变革能力不够强,44.16%的企业家表示冒险精神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不足,24.03%的企业家表示对产品研发和人才培育不够充分重视。

(三)企业家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有待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和信用相统一的。一是企业家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调研发现,29.22%的企业家认为法律知识不够,6.49%的企业家表示法律意识严重缺乏。二是企业家责任意识有待提升。调研发现,17.53%的企业家表示环保意识存在不足,21.43%的企业家表示对员工的关爱不够,53.9%的企业家表示不经常捐款捐物或提供志愿服务。

(四)企业家开放精神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企业家需要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市场风险防范能力。调研发现,31.17%的企业家表示不善于把握国际动向,44.81%的企业家表示不具备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50%的企业家表示不能把握国际市场风险。

三、培育及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企业家精神培育机制,提振企业家信心。

一是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建立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决策制定程序,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涉企政策及法规,应充分听取企业家的建议,努力让企业和企业家成为政策制定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二是持续改善地区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化有助于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有助于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有助于节省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而激励企业家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三是建议开办企业家精神培训班,提升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企业的经营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家,企业家的能力素质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应建立政府引导型、企业需求驱动的企业家培训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侧重点不同的培训体系,尤其加强对企业家二代和接班人的能力培训。

(二)引导和培育企业家自主创新。

一是发挥政府纽带作用,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的创新合作,尤其是同行业的龙头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信息和大数据服务。二是完善资金支持制度,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融资,如提供低息的中长期“创新贷”,探索建立创业保险、担保和风险分担制度。建立容错制度,鼓励企业家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培育企业家的自主创新。三是尊重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权利,鼓励企业家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政府要建立调动企业家积极性的体制机制,让广大企业家热衷创新,让企业职工、企业骨干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四是建立企业家创新奖励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企业家,授予“优秀企业家”“五一劳动奖章”“创新突出贡献奖”等称号,关心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的合理诉求,对于创新能力强、经营期限长、经营效益好、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可授予一定的政治地位和荣誉等,树立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尊重、支持和善待企业家的良好风尚。

(三)重视培养企业家的诚信和责任意识。

一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家诚信档案,形成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信用环境。二是加强政府日常监管和定期排查,切实履行监管责任,让监管的权威性深入人心,对于危害地区信用的企业给予严格处罚,并记录诚信档案。三是引导企业家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企业家除了要关注企业的利润和成长,更应该对产品质量、员工安全、环境保护负责。震惊全国的三鹿集团“三聚氰胺”事件、“康师傅酸菜”事件,引发了全民抗议,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企业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淡化,最终企业也将付出惨痛代价。四是鼓励企业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企业家群体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近期白象集团“意外走红”,正是由于雇佣了大量残疾人员,承担了良好的社会责任,被称为“国货之光”,引发销量暴增。鼓励企业家捐款捐物、提供志愿服务等,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为产品和企业赢得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长远发展。五是鼓励企业家重视企业员工的利益与发展。拓宽企业内部员工晋升通道,努力培养企业骨干,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和用人成本,为地区就业作贡献。

(四)增强企业家的国际视野,提升开放精神。

一是增强开放环境下的爱国精神培育。调研发现,88.96%的企业家高度认同国家繁荣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认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开放环境下,尤其要重视企业家爱国精神的培育,加强对企业家的爱国教育、党性教育、宗旨教育及警示教育,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不断提升企业家队伍的政治素养和爱国情怀。二是加大开放政策和制度的供给,鼓励企业家“走出去”。为企业家搭建各类开放式平台,鼓励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开拓和资源配置,提升产品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阔视野、独辟蹊径,抓住发展机遇。三是加强企业家国际化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建议地方政府增强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风险防范等知识的培训,增强企业家对国际市场的敏锐判断力,有助于分析国内国际市场走向,及时改善企业的经营策略,提高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黄翔宇,此文系2021年度亳州市党校系统重点课题“企业家精神与民营企业家培育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ZDXKT2021001)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