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电动三轮车:缓解“路权”之争 提升城市形象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治理三轮车,核心问题在于解决‘路权’之争。”亳州城建集团安徽金江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潘卓娅表示。

潘卓娅说,在建筑领域,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及居住区,必须配置相应的停车位,包括机动车位和非机动车位。其中,非机动车位一般指的是摩托车和自行车等两轮车,基本上不会以三轮车作为设计非机动车位大小的标准。

“所以,小区里的非机动车停车位一般都停不下三轮车。”潘卓娅说,不仅小区里“容不下”三轮车,城市道路也没有为三轮车预留“路权”。目前市区的非机动车道大多在4米左右,去掉机动车停车位的宽度,剩余路宽2米多点,一些大型电动三轮车行驶时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在潘卓娅看来,一些电动三轮车车主抱怨,“非机动车道太窄了,容易发生剐蹭,机动车道又不让走,不知道该走哪条道。”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三轮车没有自己的“路权”,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问题。

电动三轮车除了与机动车、两轮车争夺“路权”,还会带来道路管理难题。潘卓娅说,人行道路面荷载考虑不会太高,如果三轮车和汽车等较重车辆在上面停放,不仅阻塞交通,还会毁坏路面。因此市区部分道路人行道正在安装车阻,防止电动三轮车驶入。

潘卓娅表示,随着城市车辆越来越多,道路资源将越来越“稀缺”。治理电动三轮车,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路权”之争,有利于城市良性运转。

过多的电动三轮车不仅占据了大量的“路权”,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城市文明。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管理学院院长刘涵表示,电动三轮车引发的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刘涵认为,三轮车的治理工作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营造良好交通运输环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避免交通堵塞。”刘涵说,通过开展三轮车治理还有利于提高居民交通意识,促进人、车、路、交通环境和谐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形成“主动响应需求,创新供给模式,高效共享资源,引导绿色出行”的新发展理念。

刘涵建议,政府在开展城区电动三轮车治理的同时,要做好公共交通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加大共享单车布点,方便市民出行。

记者:李鹏 文/图

编辑:丁静 审校:蒋海涛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