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沪日记: 互相说一声“谢谢”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4月12日,气温35度,援沪第13天。安徽省第一批援沪医疗队、亳州市利辛县中医院小分队。

上海的街道冷清,繁华的都市如今竟成了这番模样,莫名的心酸,眼圈红了,无法言喻,好想让大家都好起来,让这座城市好起来!

前几日的高温高强度高风险地区工作让队员们体力透支,今日休整。总体工作都很顺利,上海市民真的很热情,也很有素养,说我们从大老远从安徽来这里支援他们,不停地向我们道谢说辛苦了。我们去了静安区、嘉定区、杨浦区,尤其是在嘉定区,还碰到了利辛老乡,老家胡集的,哇哈,特别激动哦,听说我们吃了十几天的盒饭,非要擀面条给我们吃,奈何形势严峻,我们婉言谢绝。不过我们约定了,明年春节利辛见,到时去他家吃羊肉面……哈哈,老乡见老乡,像见到亲人一样,尤其是这种环境,那种激动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

突然,我们就想家了!我的家乡利辛县,你还好吗?我的亲人朋友们,一切都安好吗?

“叮铃”,门铃响了,酒店工作人员给我们送午饭了。思绪被拉回,热气腾腾的食物似乎格外温暖了胃,低落的情绪瞬间又回升了,所以家乡的亲朋好友不用挂念我们,我们被上海照顾得很好。

午饭结束,我们继续聊工作。穿上防护服,我们就是别人口中的“大白”,但我们觉得自己就像一头牛,一只不知疲倦的牛。每轮核酸采样下来,汗流浃背,口渴至极,尤其近日高温天气,N95口罩、严密的防护服,时常让我们呼吸困难,几乎快要窒息,但不管多苦多累,不管多晚多忙,当上海市民对我们说“谢谢,你们辛苦了”时,还是非常欣慰的。

“谢谢”是我们在这儿听到频率最高的词语。这不是表面上的礼节,它足够真诚,能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一直有一群人和我们一样。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环卫橙……他们努力着,默默地奉献着,虽然看不清他们口罩下的脸庞,但是他们一直是我们还有这个城市的坚强后盾。因为有他们,我们风雨无惧,勇往直前。在此,我也很想真诚地向他们道一声“谢谢”!

生活本就是五味杂陈,这个春天尤为如此。我们眼睁睁看着昔日喧嚣的上海被按下暂停键,留下了落寞与难过。但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一定会让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重新焕发新的时代活力!看,胜利就在前方……

记者:李鹏 通讯员:马慧慧

编辑:丁静 审校:蒋海涛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