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病倒在抗疫一线
王晓勇在工作岗位工作时的照片
亳州新闻网讯 “王晓勇!醒一醒……”4月20日下午,亳州高铁南站防疫卡点的工作人员王晓勇,因过度劳累导致突发脑梗病倒在了岗位上。
3月29日,市城管执法局从各个大队抽调12人到高铁南站卡点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王晓勇就是其中一位。王晓勇主要的工作是核验从中高风险地区来亳乘客的安康码和行程码。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卡点实行轮班制,每位工作人员从早上八点半至晚上十点必须身穿防护服在卡点随时待命,“从下午三点开始就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了,三点后车次比较多,乘客也源源不断,王晓勇需要检验所有出站乘客的双码,直到晚上十点才结束。”市高新区第四城管执法大队协管员许跃说。
“一个星期前,王晓勇就有头晕难受等症状,我劝他回家休息,他不愿意,说怕耽误工作。”许跃说,王晓勇今年55岁,本身身体就不好,心脏曾下过三个支架,却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不愿意请假回家休息。
4月20日下午,王晓勇像往常一样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突然站立不稳、胸口发闷、浑身无力,身边的同事发现了王晓勇的状态不对,立马驱车将王晓勇送到了市人民医院南院。
经过医生诊治,确诊王晓勇是因劳累过度造成的脑梗。目前王晓勇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由于心脏有支架无法做核磁共振,只有造影检查结果出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治疗。
得知王晓勇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后,4月23日,记者通过电话对其进行了采访。“当时正在高铁站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突然觉得眼前一黑,醒来后就在医院了。”电话里,王晓勇的声音依旧很虚弱,表示自己在昏倒前几日就感到身体不适,但考虑到每个同事的任务都很重,疫情防控工作又耽误不得,就一直坚持在岗位上工作了。
“我作为一名党员,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的工作岗位比较特殊,所以不想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耽误整体的工作。”王晓勇说,入院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问候,很感谢大家的关心,自己会配合医生的治疗,待康复后,会继续回到工作岗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晓勇平常在疫情防控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他和同事相处融洽,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大哥。”许跃说,虽然3月29日才与王晓勇结识,但王晓勇工作的认真和负责精神令自己非常钦佩。
其实,王晓勇只是亳州全体抗“疫”人员的一个缩影。像王晓勇这样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还有许许多多,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已记不起多少个彻夜未眠的夜晚,这些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人”,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用抗“疫”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扛起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担。 (记者 吴宛谕 文/图)
他,两次“出征”都是医疗队队长
赵东在上海奋战到天亮
亳州新闻网讯 “作为领队,我不仅要把大家平安带出去,还要把大家安全带回家。”安徽省援沪医疗队利辛小分队队长赵东说。
4月初,接到上级命令,利辛县从不同医院抽调80名医护人员随安徽省援沪医疗队赶赴上海支援。作为利辛小分队队长,赵东第一时间与省援沪医疗队沟通,组织小分队队员学习防护、核酸采样知识,并对队员进行心理指导,本互不熟悉的队员,心迅速凝聚在一起。
到达上海后,赵东到各个核酸采样点督查核酸检测开展情况,检查队员们操作是否规范,提醒大家时刻保持精神集中,采样时小心谨慎。在赵东和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利辛援沪医疗队圆满完成了上级组织交办的采样任务。
在酒店隔离期间,赵东时刻关注队员们的身体情况,对出现身体不适和疾病的队员及时进行治疗和线上专科会诊,并给予心理上的安抚,尽心尽责帮助队员解决问题。他还以身作则,不断在抗疫群里发布自己在酒店的有氧和抗阻力锻炼,引导大家通过锻炼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这不是赵东第一次奔赴抗疫一线。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作为利辛县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二病区主任的赵东主动请缨,要求奔赴抗疫最前线。作为利辛县人民医院抗疫专家小组成员及利辛县援亳第二梯队总领队,他带领利辛县27名医护人员奔赴亳州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开展支援工作。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医生,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既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职责。今后,只要需要,我随时准备再上‘战场’,抗击疫情。”赵东表示。 (记者 李鹏)
她,轻伤不下“火线”
亳州新闻网讯 日前,亳州市吹响了“皖沪一家亲,抗疫一体化”的援沪号角,亳州市妇幼保健院迅速集结了一组由25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连夜赶往上海进行核酸采样工作。
市妇幼保健院筛查中心护士沈丹蕾,在看到援沪通知时,第一时间报了名。首次援沪返回后,4月9日上午,在隔离点的医疗队接到了第二次援沪的任务,经过长达10小时的车程抵达上海时已经是晚上7点。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医疗队要在夜间进行核酸采样工作。在去往采样点的路上,沈丹蕾在下楼梯时不慎扭伤脚踝,当时她已经是疼痛难忍,无法正常行走。同行的队员们都纷纷劝她回去休息一会。她忍着伤痛说道:“没事,我还是去吧,少我一个人,其他队员就要承担我的工作量,等待采样的群众也要延长排队时间,我还能忍住,坚持一下就好了。”
就这样,沈丹蕾在采样点连续工作了近12小时,其间没有喝水,没有停歇。顺利完成采样工作后,沈丹蕾一瘸一拐地回到集合点脱下防护服时,脚踝已经肿起了一大块。同事要看的时候,她就悄悄用裤腿遮起来,说“没事,快好了”。
医疗队在完成工作后,立刻乘坐大巴车返回亳州的隔离点。在即将抵达隔离点的路上,沈丹蕾的心激动了起来,因为丈夫短信里告诉她,他已经带着两个孩子早早地在大巴车路过的地方等待着,只为两个孩子能远远地看上一眼妈妈,哪怕只能看到车辆缓缓的通过,对于孩子来讲已是最大的快乐。
“路过约定地点的时候,我的眼睛一直盯着车窗外,期待看到丈夫和两个孩子的身影,默默感受那种幸福。”沈丹蕾说,在医疗队里还有许许多像她这样的妈妈,大家齐心协力完成援沪任务,身为白衣战士哪里有需要,她们就会出现在哪里。(记者 李锦文 通讯员 孟莹莹 魏学方)
她,流动采样不停歇
亳州新闻网讯 “从来没想过会以‘大白’的身份来到上海,也没想过这个城市会给我那么多感动。”亳州市援沪医疗队队员徐欢感动地说。
徐欢一组所负责的采集点是上海闵行区银川社区银都9村,当地志愿者说,这里老年人居多。徐欢当时就在想,既然是老年人,肯定有年迈体弱、卧床起不来和耳聋耳背的,免不了要去上门采集了,跑腿就跑腿吧,她有的是力气,而且已经做好了喊破嗓子的准备。
当徐欢积蓄了所有的坚强和苦耐迎难而上时,却与上海人的爱和尊重撞了个满怀。徐欢他们的工作站是流动的敞篷三轮车,说不上高大上,却集中了当地居委会和志愿者的智慧和爱,走街串巷灵活自如,又省得他们来回跑腿。
更让徐欢他们没想到的是,每当核酸采样快结束时,志愿者就会提前跑到下一栋楼通知居民核酸采样拭子。居民下楼排好队时,徐欢他们的敞篷采样车也开到了。一栋接一栋,衔接流畅,避免了居民的等待时间,减少了人员长时间聚集带来的风险。
礼貌的上海人给徐欢留下了深刻印象。徐欢看到,居民自觉配合志愿者,保持2米距离,循序前进,严格按照线路进出,即使是迈着颤颤巍巍步伐的老人家,也坚持绕一圈再离开,以免影响到他人。居民临走时,都会向采样人员说声谢谢,有的还会鞠躬感谢。这让徐欢感到被尊重被需要,心中备受鼓舞。
一名退伍老军人更是让徐欢破防了。老大爷采完核酸,对着徐欢敬军礼。徐欢说,虽然他的五指不能并拢伸直,手臂无法抬到齐肩,躯干也有点佝偻,但是仍然让人感受到他的坚毅与铁骨铮铮。“在外敌面前,军人就是战士。在病毒面前,白衣天使也是战士。”徐欢说,那一刻,她感受到了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
这样的感动不胜枚举。一名4岁的小朋友将一张自己画的“大白”送给徐欢,向她致谢;一位摄影爱好者为徐欢他们拍了张集体照,题名《感恩大白》……在上海,徐欢被叫得最多的名字是“大白”,居民都称她是亳州“大白”。
“对病毒要勇敢,对人民要温暖。”徐欢说,这是领队李敏告诉她的道理,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战士,做一个上海人都喜爱的亳州“大白”。 (记者 李鹏 通讯员 吕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