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筑牢基层疫情防控堤坝,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市组织市直各单位党员干部职工成立了“疫情防控预备队”,助力疫情防控工作。虽然他们的身份是“预备队”,但行动并不“预备”,目前,第一批和第二批共100名预备队队员都已经来到防疫一线。4月26日,记者来到高速亳州北和亳州南两个疫情防控卡点,记录下了4名预备队队员坚守岗位的身影。
王鑫鑫:已连续坚守15个夜晚
王鑫鑫在防疫卡点维持秩序
高速亳州北收费站是市区疫情防控的最重要卡点之一,疫情防控期间,这里一直有防疫人员坚守在岗位,守护着亳州的“北大门”。市重点工程服务中心安全科科长王鑫鑫作为第一批疫情防控卡点预备队队员,已在亳州北卡点坚守了15个夜晚。
4月26日上午8时30分,记者来到高速亳州北卡点,王鑫鑫又熬了一夜,此时依然奔波在卡点的多个环节。“我的工作时间是凌晨2点到第二天上午的10点,一般凌晨1点就要出发,1点40分接班,早上如果比较忙,10点肯定是下不了班的。”王鑫鑫说话时语速很快,因为他要迅速再进入到下一个工作中。
透过防护面罩,记者看到王鑫鑫深深的黑眼圈。从4月11日到岗,他已经熬了15个夜晚。
“鑫哥,这边口罩没有了!”“王科长,这边有个货主有两辆车,一个是本地牌照,一个是外地牌照,这种情况怎么给他办理手续?”“我是货主,请问下,我来接车需要带什么证件?”……王鑫鑫不停歇地回答着各种咨询,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温和、认真,没有一丝不耐烦。记者在旁边默默观察,一直到他下班时间,与下一任组长交接好工作,才完成余下的采访。
王鑫鑫是防疫卡点一个班组的组长,卡点工作分为多个环节,有查验放行区、核酸检测区、车辆登记服务点等,从高速亳州北收费站到最后一个环节,有约一公里的距离,王鑫鑫负责统筹工作,沟通协调处理各种问题,一天需要在各个环节来回奔波四趟。此外他还要负责物资保障工作。
王鑫鑫负责的班组有11人,组员轮班工作,而他的工作时间一直固定。半个月的夜班,他的生物钟已经彻底被打乱。“下班回到家,午饭不吃就直接睡了,但是白天睡觉睡不沉,下午3点就醒了,起床吃点饭,带带孩子,再继续睡,不睡夜里撑不住啊!”王鑫鑫说。
王鑫鑫有两个儿子,一个四岁,一个才八个月。妻子是市人民医院的护士,工作也比较忙,母亲从农村老家来到市区帮忙照顾两个孩子。“本来我老婆要去援沪的,组织上考虑她还在哺乳期,就没让她去。知道我要到防疫一线守护亳州‘北大门’,她和我母亲都非常支持。”王鑫鑫说。
防疫在前,责任在肩,王鑫鑫不敢有一丝懈怠。“我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现在正是考验我的时候,我一定不负重任,全力以赴。”王鑫鑫说。
沈振:思政教师的别样“战斗”
沈振在查验一辆货车的相关手续
“你好,请出示下您的相关手续!”4月26日中午11时许,沈振“全副武装”忙碌在疫情防控卡点。
沈振是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思政课教师,作为第一批疫情防控预备队队员,他主要负责高速亳州北卡点的货车车辆查验工作。“今天是我到卡点工作的第10天,这周我是白班,上午7点到下午3点,下周就要上夜班了,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沈振说。
在到防疫一线工作之前,沈振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防疫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学校抽调人员加入防疫预备队,当校领导征求其意见时,他没有犹豫。
“我还没成家,一个人住在学校教师公寓,没有后顾之忧,我最合适。”沈振说,来到防疫一线后,他所带的课由学院其他老师主动分担,“他们都是无偿奉献,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
在防疫预备队第一批60名队员里,沈振是两名“95后”队员中的其中一名。作为年轻的队员,他一直冲锋在前,尽量承担更多的工作。“我主要是配合公安民警工作,但是我们这组的民警都没有我年龄小,我们的组长是谯城公安分局情报大队大队长宋效志,今年已经58岁了,每天都坚守在这里,非常辛苦,所以我在岗的时候,就希望能多做点,让他们能多休息一会儿。”沈振说。
在做好查验工作的同时,沈振还要做好货车司机的情绪安抚工作。有些货车司机接受核酸检测后,需要等待检测结果出来才能离开,大部分司机对此都表示理解,也有个别司机会比较急躁,这时沈振就会耐心地解释和开导。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方面,沈振有着丰富的经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沈振说,每次与货车司机聊过之后,看到他们不好意思地笑容,点头表示赞同的动作,他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这是沈振第一次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对于他来说,也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在上岗前的培训会上,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们一定要守好亳州的北大门,你们身后是600多万亳州市民的平安’。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们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是组织对我们的信任与重托。”沈振看着胸前的党徽说,这是一次最好的党性锻炼,他一定不会辜负组织的信任,用行动来锤炼党性,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刘艳青:防疫一线的巾帼力量
刘艳青引导车辆到卸货地点
4月26日下午3时,在高速亳州南疫情防控卡点,来自市司法局仲裁委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刘艳青已经做好了跟车的准备。1992年出生的她,是卡点物资保障工作组唯一一名女性,但工作起来她却丝毫不逊于男同事。
几天前,刘艳青得知单位要抽调一名工作人员到疫情防控一线卡点值守,而且第二天就要培训上岗。因为市仲裁委秘书处除了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外,其余人员均为女性,按照要求,只能从她们之中选择一位,这时刘艳青站了出来。
“我是秘书处最年轻的,我的同事家中都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有的还在二胎孕期,而我还没有成家,而且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所以到防疫一线肯定是我去啊!”刘艳青笑着说。
刘艳青主要负责物资保障工作,对于从风险地区来亳或返亳的货车,她要跟随来接车的货主,全程服务保障,做好闭环管理工作。
“我会乘坐货主的车,引导货车司机将车开到卸货地点,卸完货后,司机如果是本地人,留在本地不走了,我就要联系他所在的社区,社区会根据相关政策决定他的隔离方式。如果卸货后,驾驶员要离开亳州,那么我就要再乘坐货主的车将货车引导驶出亳州,保证全程闭环管理。”刘艳青说。
刘艳青的工作时间是下午3点至晚上11点,工作期间需要跟车往返至少两趟,有的卸货地点在乡镇企业,路途较远,一趟耽搁的时间就会很长,有时快到下班时间接到跟车任务,回来之后就已经凌晨一两点了。
“组里的男同事都非常照顾我,路途比较远的,都是他们先去。下班时,他们还会把我送回家。”刘艳青说,防疫一线工作确实很辛苦,但她完全可以承受,“我是农村出来的,以前在家也经常干农活,这点苦不算什么”。
因为每天下午3点才交接班,刘艳青每天上午都会到单位完成手头的工作。“我们是独立办案的,其他同事对我的案件进展不了解,而且我自己的案件还是想自己全程跟踪。”刘艳青说。
工作组即将开始轮班,考虑让刘艳青做一些后勤工作,但刘艳青却说:“既然到防疫一线了,就不想被‘区别对待’,男同事能做的,我也能做。在一线虽然辛苦点,但心里很充实,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张士飞:“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张士飞正在与一名货车司机沟通
见到张士飞时,他正在高速亳州北疫情防控卡点忙着帮助货车司机联系货主。作为第二批疫情防控预备队的其中一员,他被分到了闭环组。
“我主要是负责与企业、货主进行沟通、协调,为他们做好服务,让货车和货主快速对接,让货车能够及时到达卸货地点,保障物流畅通。”张士飞说。
张士飞是市人社局就业中心副主任,当所在党支部书记找到他,征求其意见,问其是否愿意加入疫情防控预备队时,他当即同意。
“作为党员,关键时刻必须冲的上去。能到防疫一线守护亳州‘大门’是我的光荣。”张士飞说。
张士飞家中有两个孩子,一个十岁,一个六岁,因为妻子在银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60多岁的母亲承担起了照顾孩子们的重任。“孩子上学放学都是老母亲接送,我现在一天都在岗位上,白天是帮不上啥忙了。”张士飞说。
采访时,正值中午,气温已升至27度,阳光很大,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张士飞,脸上挂满了汗水。
“不到防疫一线,体会不到长期坚守在一线的公安民警、交通人员,还有医护人员们的辛苦,大热天,这身防护服穿在身上,浑身湿透。”张士飞说。
张士飞每天工作八个小时,需要沟通协调约300辆车,但他并不觉得累,因为在他看来,与其他岗位的防疫一线人员相比,他所在的岗位要轻松很多。“有同事要跑到企业去协调工作,一天跑几趟,还有同事去了利辛支援抗疫。我是在固定岗位,不用东奔西跑,虽然要不停地说话,打电话做沟通,但相对来说轻松多了。但是我们肩头的责任都是一样的重,容不得半点马虎。”张士飞说。
防疫一线人员的岗位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张士飞做好了到任何岗位的准备。“我服从安排,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张士飞说,疫情防控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局稳定,无论到哪个岗位,他都会尽全力把工作做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