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记者从市中心城区电动三轮车治理工作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自4月18日市电动三轮车治理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以来,市治理办严格落实《关于开展市中心城区电动三轮车等车辆治理的通告》精神,扎实有序开展工作,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登记电动三轮车共19.8万辆,已处置17.3万辆,处置率达87%。剩余的2.5万辆中,大部分是符合治理方案要求的保民生、保运转的车辆。通过一个多月的治理,广大市民能明显感受到交通事故减少了,道路畅通了,小区公共空间腾出来了。
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群众重点关切的保障城市基本民生的货运三轮车的管理问题。我市将采取备案登记、分类管理等措施,对符合保留条件的货运三轮车进行管理。
在治理工作谋划时,我市不搞“一阵风、一刀切”,不是把所有三轮车全部禁止,而是采取“依法依规、科学周密、分类施策、疏堵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保民生、保运转等领域,制定了四类予以保留的电动三轮车。为切实做好电动三轮车的分类管理工作,市治理办积极开展广泛走访、座谈调研,主动听取群众的建议意见,了解群众需求和期盼。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障城市基本民生的货运三轮车的管理措施。
管理原则方面,一是保民生。保留保障基本民生所需的电动三轮车,允许在治理区域内通行。二是控总量。保留的电动三轮车总量控制在城市空间最大承载范围之内。三是保秩序。结合行业实际和交通流量,通过科学分配通行时段,保障不同群体的用车需求,确保交通秩序平稳有序。四是严管理。严查不按规定的用途、时段、路线行驶的车辆,严查以虚假材料骗取审批的车辆,严查闯红灯、逆行、违法载人等违反交通规则和借给他人使用等行为。
分类管理方面,市中心城区保障基本民生的货运三轮车实行备案登记分类管理,采取控量、错峰(避开高峰时段)、限时等管理措施。流动商贩要在规定的市场内售卖,不得沿街叫卖。高峰时段为早上7:00至8:30,中午11:30至13:00,晚上17:00至19:00。
第一类康美、神农谷等中药材专业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控制电动三轮车总量,正常通行。备案登记牌照属于市场,个人退出市场的,备案登记牌照收回。
第二类有稳定行业协会或者固定经营场所的群体。如建材、小商品、物流园等综合性市场,糖酒、商贸、废品收购等行业协会,实行避开高峰时段通行。备案登记牌照属于行业协会或市场,个人退出行业或市场的,备案登记牌照收回。
第三类治理区域内的个体户。如商超、餐饮、批零等个体工商户,以同城货物运输、商超货物配送、回收废旧物资、水电维修为业者,摆设摊点、小商贩、家居装修、家政保洁等群体,实行避开高峰时段通行。
第四类治理区域外农副产品自卖的个体户、进城务工人员。如运送自产的鲜活农产品进城群体、运载作业工具进城群体,实行避开高峰时段通行。
要如实申报,符合条件的电动三轮车主要提供真实信息,按要求尽快准备申报材料,及时到相关单位申请备案登记牌照。相关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规范办理程序,提高办证效率。
市治理办负责人介绍,对经审批予以保留的电动三轮车选择上充分尊重大家意愿。有的市场基于“统一、规范、安全、约束”的考虑,经商户们集体协商,对所保留的车辆进行统一标识、统一制作logo,统一购买保险。此举是行业和市场的自发行为,大家可以选择市场管理单位或行业协会统一规范的车辆,也可以继续使用原来车辆。
按照治理工作方案安排,6月1日为实施禁行时间,还剩15天时间,请尚未处理电动三轮车的市民朋友抓紧时间处理。
治理电动三轮车离不开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欢迎广大市民以合适的方式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对于少数网民为博取眼球恶意制造、传播谣言,对他人进行侮辱、谩骂等人身攻击,有意干扰电动三轮车治理工作等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公开曝光。
保障群众出行安全、优化城市交通环境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也是治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市治理办将更加努力工作,完善管理措施,提升工作水平。恳请广大市民朋友以主人翁的身份,一如既往地理解支持、积极参与治理工作,共同为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城市交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汝平 李庆亮 文图
编辑:丁静 审校: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