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市专家呼吁打造中医药文化高地——让“活”文物助力中医药发展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这明明是中药炮制中的火炙工具,咋就成了古代榨汁机了呢?”提起在网上火炙工具被当成古代榨汁机叫卖这事,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韩志军依然义愤填膺。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韩志军呼吁,要加强中医药文化保护,让中医药文物会讲话,助力“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

在韩志军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三件不同年份、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火炙工具。只见它们都有大大的肚子,肚子上布满了小孔。“从这些小孔的做工能给它们断代,分别是清代早期、清代晚期、民国时期。这些小孔是过火用的,也就是这些小孔,它被讹传为古代榨汁机。”

韩志军说,过去亳州在中药材传统炮制方面独树一帜,多家药号都有独家绝活,在业内号称“亳州帮”。中药炮制中,“火炙”是一个非常考验技术的行当。行内有句话叫“宁炒千斤货,不炙三斤药”。当时在亳州老街就有老药号“秦济堂”以火炙著称,就连亳州第一大药号普庆堂也要向其求助。

目前,国内中药饮片炮制基本上用“炒制”替代了“火炙”,“火炙”工艺基本消亡。韩志军说,就是工艺消亡了,我们才要保护好火炙工具,让文物会讲话。“不然,我们说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从哪里来呢?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传承。”

韩志军说,文化是中医药之魂。山陕会馆曾是我市中医药历史的见证。“我们如果单单把它叫‘花戏楼’,实际上叫小了。把它的中医药文化叫没了,把更多的中医药文化所能演绎的故事淹没了。”韩志军说,还有北关历史街区的里仁街,过去整条街都是从事中医药买卖的商户,他们把谋财放在次之,把仁义放在首位,把药业生意当作救赎的事业来做,把自己比喻为仁义之士,因此,把整个街道取名“里仁街”。“这些都是我们要传承、讲好的故事”。

在韩志军的办公室,最多的就是“破烂”,这些“破烂”在韩志军看来都是宝贝,是他近年来搜集的中医药历史史料和老物件。“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故事,所有的老物件组合起来,就是中医药文化故事。”韩志军建议,要成立更高规格的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加大中医药文化遗迹与文物整理研究力度,打造中医药文化高地,引领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