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无人农场 感受科技午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粮食收得最多不是英雄、收割机里看不到驾驶员、无处不在的农机“推销员”……5月27日,在谯城区无人农场举行的全省“三夏”农机化技术培训暨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充满了“争议”,但参加活动的人无不收获满满,亲身感受到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着午收。

减损就是增产

当天早上,谯城区无人农场麦浪滚滚,金黄的的麦田呈现出丰收的景象。“不看谁收的多,就看谁损失的少,这还是第一次遇到!”裁判长彭志新刚刚宣读完机收减损大比武获胜规则,便引发机手们的热议。

比赛正式开始前,省农业农村厅农机专家向参赛机手们介绍了机收减损技巧,根据小麦地块和品种的特性、成熟程度,提前调试好机具滚筒转速、留茬高度等参数,作业时不能只求快,要保持匀速前进,同时控制好割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损失率。

9点20分许,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8位机手发动收割机,轰隆隆驶入麦田作业,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同台竞技。很快,收割机便掉头返回。裁判员们携带着2.2米长、0.5米宽的木框,分头行动,卡在刚收割完的地上,将地上的麦粒全部收集起来,称重。

“8位机手的综合损失率在1.1左右,其中1号选手孙现海和4号选手李万锋综合损失率为0.8%,获得本次比赛冠军。”彭志新宣布。手捧着证书,李万锋激动地说,过去收麦都是比最短时间谁收的多,现在比的是谁损失的少,比赛规则更科学更合理。

机收减损的意义何在呢?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中心一级主任科员介绍,谯城区今年种植小麦147万亩,预计亩产526公斤,机收减损每下降1%,就能多收1546万斤粮食,因此减损就是增产。

未来农业已来

在当天大比武现场,最亮眼的明星莫过于两台无人收割机。直行、转弯、倒车、掉头……两台“大铁牛”灵活地扭动着身姿,所过之处,颗粒归仓。“驾驶舱里没有人,这个看起来真厉害了,满满的黑科技啊!”在场观众惊讶地说。

两台无人收割机分别来自潍柴雷沃和中联重科,行走速度快、收割效率高、脱粒效果好,受到观众一致称赞,被称为“收割神器”。中联重科技术人员介绍,相对于传统收割机,无人驾驶收割机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工作模式多样灵活、行驶路径直、轨迹偏差小等优点。

在无人农场,越来越多的收割机正在朝着无人化方向迈进。“利用北斗定位和导航系统,配合收割机上安装的软件系统,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收割。”无人农场场主焦瑞自豪地说,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一小时可以收割5亩左右的小麦。

焦瑞介绍,无人农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等远程控制,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所有生产管理任务,是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

位于谯城区的安徽省首个无人农场,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作业效率,还引领未来智慧农业发展新方向。

插上科技翅膀

焦瑞说,收完麦子种玉米,同样可以使用无人驾驶机械播种,种植精度能大幅提升。利用无人机械播种,从地这头到那头笔直笔直的,基本不会有误差。而人工驾驶机械往往会跑偏,有几十公分的误差,“玉米趟子横平竖直,后期的管理和收割就方便,增产增效”。

除了无人收割机、无人播种机,记者在大比武现场看到,还有无人打捆机、无人旋耕机、无人打药机……琳琅满目的“无人”农机产品,把整个活动变成了农机“展销会”,前来参加活动的农户、种粮大户流连忘返,每到一处都仔细打听,详细询问机械的性能和优点。

在一台播种机前,厂家技术员讲得仔细,观众们听得认真。“这不是普通的播种机,而是一台复合种植播种机,专门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研发的。”技术员说,通过调整机械参数,可以实现大豆玉米多种组合播种。

“今年,安徽省承担了6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胡刚介绍,要完成这个目标,机具保障是关键,我省已将11种适需急用的带状复合种植农机装备纳入购置补贴范围,帮助生产主体与生产厂家及时对接,推动种植模式真正落实到田。

今年,安徽省提出了农业“两强一增”,其中就有“机械强农”,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随着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农业现代化将插上科技的翅膀,种粮农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焦瑞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李鹏 文/图

编辑:丁静 审校:蒋海涛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