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老师薛斌(左一)正在教育基地的试验田内给高二年级的学生讲解植物生长知识
“老师,要是把西红柿苗的顶摘掉,旁边伸出更多的枝蔓会结更多的果实吗?”“你可以尝试一下,但要注意保证每个果实都能得到充分的生长素。”5月24日,记者来到亳州市第十八中学劳动教育基地的试验田内,生物老师薛斌正在给高二年级的学生讲解植物生长知识。
试验田内,在同学们的悉心照料下,黄瓜、西红柿已经结出小小的果实,生菜绿油油的,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认真观察。去年以来,该校把课堂从教室搬到试验田,把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看啊!我的西红柿已经挂果了,不枉费我每天一有空就来给它们拔草、浇水!” 学生陈文婷惊喜的叫声引来同学们的围观,她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劳动实践课,与同学们一起在试验田里种满了喜欢的植物,还记录了植物生长日志,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把光合作用、有机物分解利用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既加深了对农耕文化、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科技创新意识。
“拿树叶堆肥来说,它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对树叶等有机物进行分解,将落叶中不易被利用的‘养分’转变成可利用的形态,其中涉及很多生物、化学知识。”趁着学生们兴趣正高,薛斌讲起书里的知识点。去年秋天,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树叶堆肥,他们发现堆肥的温度受季节和土壤的影响较大,不同的树叶效果不同,堆肥的效果有好有坏。大家不断摸索调整,最后不仅堆肥成功,给试验田的植物提供了充分的养分,还参加了全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集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植物的果实如何才能又多又大,怎么用无污染的方式防治病虫害,中药渣可以当作植物的养料吗?薛斌告诉记者,这些问题都和科学知识紧密相连,学生在试验田内实际操作的过程就是他们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近日颁布的《亳州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劳动实践,推动劳动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开发校内劳动场所,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