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收时节,又到了“麦客”们在金色麦田里追波逐浪的时间。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好转,“麦客”们又开始活跃起来。在我市600多万亩成熟的麦田里,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麦客”,徐建峰和徐娜夫妻就是其中的一对。
“麦客”徐建峰夫妻
一路畅通到亳州
“麦客”是指流动的替别人割麦子的人,哪里需要收割小麦,他们就去哪里,因此有人称他们是“赶麦场的人”。
徐建峰和徐娜就是这样的一对“麦客”夫妻。他们的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每年4月底5月初,他们就要驾驶着收割机从家里出发,先赶往湖南省帮人收割油菜;收完油菜,接着赶往湖北省收割小麦;收完湖北的小麦,老家的麦子也该成熟了,他们开始回家收麦。
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辽宁、甘肃……这是我国小麦成熟的先后顺序,也是徐建峰和徐娜两个多月里行走的轨迹。“最远去过新疆,只要有麦收,再远我们也去。”徐娜憨厚地说,每年午收,他们差不多要跑半个中国。
“今年我们是5月初出发的,当时上海的疫情最吃紧,非常担心不能再像往年那样全国各地到处跑。”徐娜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麦客”都很受欢迎,一路畅通来到亳州。
防疫不阻“麦客”路
徐建峰夫妻是5月31日到达亳州的,从踏入药都大地,她就感受到了亳州人民的热情。
“出来就是为了多挣钱,所以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疫情,万一被隔离十天半个月,这一季午收就算是完了。”徐娜说,在亳州的这些天,她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下高速时,收费站的疫情防控人员很热情,查验完他们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行程码和健康码,就让他们下了高速。
虽然疫情防控人员告知他们不需要再做核酸检测,但夫妻俩还是主动在高速收费站采集了核酸样本。“在亳州高速收费站就能做核酸检测,非常方便而且不要钱。”徐娜说,作为走南闯北的“麦客”,定期进行核酸检测是“必修课”。
如何才能让“麦客”们在亳州“来去自如”呢?为此,我市建立“三夏”期间疫情防控农机跨区作业应急预案,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和主要干道设立跨区农机“绿色通道”,加强对跨区作业人员的指引,对跨区作业人员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
另外,我市还在全市境内主要路口设立12个跨区作业接待站,组建农机技术维修服务队76个,在机收期间开展巡回服务。
“明年还到亳州来”
谯城区赵桥乡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家跨区作业接待站,负责为外地机手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目前,亳州的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不需要集中隔离,你们可以放心来作业。”6月2日早上,记者在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采访时,负责人焦魁的电话始终忙个不停,都是咨询亳州疫情防控政策的,希望可以到亳州参加午收“会战”。
焦魁说,他们合作社的收割机今年也去外省参加午收了,预计当天晚上就能全部回到亳州,刚好赶上本地的午收高峰。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最近几天将有更多的外地收割机陆续到来。
“作为‘麦客’是非常辛苦的,长途跋涉都不算啥,最难忍受的是高温天气。”徐娜看着正在收麦的徐建峰心疼地说,爱人的驾驶证等级是C1,只能开蓝牌“拖车”,所以他家的收割机体型较小,没有驾驶舱和空调,爱人只能忍受风吹日晒和高温天气。
除了这些,“麦客”还要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徐娜说,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吃顿饭可能几百块钱就挣不到了。所以,为了多挣点钱,中午就不吃饭了,只能多喝点水凑合一下。
“我们这个小队共有6台收割机,其中5台都是我们驻马店的,这样路上好有个照应。”徐娜说,亳州是他们每年都要来的地方,明年还会继续来,因为他们“很喜欢亳州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