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正在捕捉蚂蚱
亳州新闻网讯 6月12日,在谯城区牛集镇宋老家村特色养殖大棚里,养殖户冯起来正在和钟点工捕捉蚂蚱,并按照订单销售给客户。
冯起来告诉记者,蚂蚱的蛋白质含量高,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刚才捕捉的蚂蚱,经过称量后每一棚都超过60公斤,真没想到头茬产量这么高,棚均产值超过1800元。蚂蚱一年能繁殖四五茬,随着气温升高,产卵量增多,棚均产量还会增高。”
在蚂蚱养殖基地内,记者放眼望去,15个白色大棚整齐排开,大棚周边围着透气的纱网,每个大棚都如同一个巨型蚊帐。走近一看,大棚内成千上万只蚂蚱在“飞舞”,场面壮观。
“这是我养殖的第一茬蚂蚱,现在已经到了成熟期,客户马上就来收购,钟点工正忙着捕捉。”冯起来告诉记者,蚂蚱是一种草食性昆虫,主要吃草、玉米叶、麦麸等,养殖蚂蚱最主要的是控制好大棚的温度和湿度,蚂蚱从孵化到成熟,一般50天左右就可以销售了。
今年32岁的冯起来自从2014年退伍后,一直在外地从事建筑行业。
“老家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我鼓足了勇气,坚定了创业的决心。”冯起来对记者说,返乡后,他一直在寻找、考察创业项目,后来经战友介绍,先后到河北、山东等地考察学习了蚂蚱养殖。
蚂蚱养殖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也比较符合本地实际情况。说干就干,2021年冯起来返乡后,当年秋季就承包了本村近10亩土地,搭建起15个阳光棚,今年4月初开始培育蚂蚱幼虫。50天后,“第一桶金”悄然“蹦”进了冯起来的腰包。
“目前蚂蚱市场需求很大,村里也很支持,正在帮我申请注册特色养殖家庭农场。我打算到秋后再流转70亩地,建设更高级的大棚,每座棚的面积可以扩大到500平方米。”冯起来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他打算申请自己的商标,发展小包装油炸蚂蚱、蚂蚱酱等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养殖业。
牛集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镇积极谋求产业兴农之路,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发展蚯蚓、蚂蚱、黄牛等特色养殖业,及时组织科技特派员,在养殖技术、对接销售途径等方面给予农户规范指导,并倡导“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生产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养殖业,打造品牌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