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实”之力把实事办实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围绕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参保职工“退休一次办”联办模式,实现了人社、医保、卫健、公积金等7个部门的14个办理事项“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一次就办成”,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见6月15日《亳州晚报》报道)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以来,亳州市委、市政府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高质量推进各项民生实事及暖民心行动精准实施,以“四实”之力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的参保职工“退休一次办”联办模式,就是这样的实事之一。

目标“实”。群众最反感的就是只说空话、不办实事,只闻其声、不见其行。办好民生实事,就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找准实事之“实”,设定科学合理的具体目标。要树立“万家忧乐到心头”“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情怀,真正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百姓“心头事”,逐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努力把群众的“呼声”变成幸福的“掌声”。

谋划“实”。办实事就得出实招,在举措谋划上做到切实可行。要找准找实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多做雪中送炭、纾困解难的工作,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看得见的方式、摸得着的实惠回应群众期待。要坚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切实兜住民生底线。要坚持社会效益与可持续性相结合,既要让群众得到实惠,也要把民生需求作为发展导向,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注重可持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行动“实”。再好的谋划,还得落实到行动上。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各级领导要坚持以上率下,发挥带头作用,重要任务亲自推动、关键环节亲自把关,要经常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工作在一线展开、问题在一线解决、发展成果在一线体现”。要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坚持“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以强烈的担当精神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把办好民生实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把民生实事做实做好。

成效“实”。为民办实事,就是要让群众得实惠,通过办好“一件事”推动解决“一类人的事”,让民生实事更广泛地惠及千家万户。实事办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要把办实事的主动权、监督权、评判权交给群众,让他们参与到“为民办实事”全过程中来,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进一步落实落细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群众评价机制,确保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问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得实惠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改善民生无止境,最是“实”字暖人心。正如我市开展的“退休一次办”联办模式,真正解决了老年人办理退休事项多头跑、程序繁、费时力、重复提交书面材料的困扰,把实事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