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治污攻坚 守护碧水蓝天——《亳州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解读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家和省考核要求,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9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5%……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亳州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记者航拍的市区陵西湖湿地公园风光    张延林 摄

到2025年  全市重污染天数不超2天

《方案》明确,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亳州,为实施“六一战略”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保障。

根据《方案》工作目标,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家和省考核要求,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9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5%,地表水国考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9.2%,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方案》明确,要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九查九做”,区分重点时段,分解目标任务,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到2025年,全市重污染天数不超过2天。

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夏季臭氧污染,以化工、涂装、医药、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查治理等。到2025年,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量分别达到6462吨、845吨。

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开展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到2025年,新增和更换的新能源公交车占比不低于80%,铁路、水路货运量比例分别提高0.5个、1个百分点。

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5%,市区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

根据《方案》,我市将深化河流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地表水污染治理集中攻坚,重点做好涡河、茨淮新河、西淝河、芡河、北淝河等主要河流保护,建立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实施河流全流域、全要素、全联动管理。到2025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9.2%。

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完成县城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新一轮排查并制订整治方案,到2024年,县城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根据《方案》,我市将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85%,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农膜回收率达到85%。

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开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企业的排查整治。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等。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超过95%。

60%以上的城乡家庭  达到绿色家庭创建标准

《方案》明确,要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研究制订亳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落实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加强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

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口,严防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十四五”期间,完成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5%左右。

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节水行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到202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创建节约型机关300家,60%以上的城市社区达到绿色社区创建要求,创建绿色学校500所,60%以上的城乡家庭达到绿色家庭创建标准,城镇新建民用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创建绿色商城2家,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0%。

《方案》明确,要建立健全闭环管理机制。完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调度系统,按照“1+1+N”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四项清单”,实施闭环管理,推动真改、实改、彻底改。到2025年,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及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基本完成整改,其他问题整改序时推进。

大力解决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畅通来信、来访、网络、电话、微信等环境问题举报投诉渠道,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动态管理,依法处理。信访件及时受理率和按期办结率均超过95%。

根据《方案》,我市将着力打好生态质量提升攻坚战。到2025年,生态质量指数稳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森林蓄积量提高到0.115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50%,水土保持率达到99.8%,废弃非煤矿山生态修复率达到100%,新治理采煤沉陷区面积0.85万亩以上。

监控监测网络  到2025年以自动监测为主

《方案》明确,我市将强化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围绕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制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和资金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化能源要素配置作用,落实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地区实行生态补偿激励措施。

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统筹危险废物利用设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2022年6月底前,县区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执法效能。探索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和自动监测数据应用执法监管,加大查处涉自动监测数据违法行为力度。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自动监测为主的监控监测网络。

根据《方案》,我市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水平。对标沪苏浙,推进智慧环保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加强预测预警、溯源分析和监管智慧化。推动毗邻地区生态环境数据共享。

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等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科技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各类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式的集中转化。

根据《方案》,我市将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各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确保日常工作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完善抓落实的攻坚机制。落实减污降碳一体谋划、部署、推进、考核制度。

强化责任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实化攻坚政策措施,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强化监督考核。相关部门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为重点,开展明察暗访,强化督察调度。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县区及市直相关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奖惩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