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南省焦作市的张林春,我父亲是抗战老兵,早年从老家涡阳新兴入的伍……”近日,一位河南市民拨打亳州晚报热线,表示其父亲于今年年初去世,他想将父亲遗留下来的和战争有关的物品,捐赠给涡阳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
6月25日上午,一场红色文物捐赠仪式在涡阳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举行。
张海滨(右)捐赠其父亲张纯亮的革命书籍等物品
张林春(右)捐赠其父亲张德景的战斗纪念章等物品
村民立碑纪念革命先烈
捐赠现场,张林春将父亲张德景战争年代用过的军用挎包、奖章、军服以及书信照片等物品交给纪念馆工作人员时,表情带着几分凝重道:“父亲刚离开我们不久,他的这些革命物品,我真有点舍不得捐。”
张德景1922年出生于涡阳县新兴镇张赵庄。1945年6月参军入伍,在新四军九旅二十五团当战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经历大小战斗七十余次。两次负伤,五次荣立战功。后转业到河南省焦作市,于2022年1月13日去世。
张德景去世后,涡阳老家村民,为缅怀老人家的恩德,传承良好的道德风尚,自发捐资在村头为老人家立了一座功德碑。村民张兴文是立碑的牵头人,他说出了立碑的初衷:“张老虽然转业到河南省,但这几十年来,他一直牵挂着村里每一个人,每次回来,总是一家不落地问候一遍。老少爷们没少得到他的帮助,大家都很尊重他、思念他。”
张林春表示,他们兄弟二人这次将父亲的革命文物捐赠给涡阳县,能更好地发挥这些文物的作用。请接收部门妥善做好保管展示工作,做好宣传教育活动。
他第二次捐赠革命文物
当日还同时进行了一场捐赠。来自南京市的张海滨,捐赠了其父亲张纯亮生前获得的各种勋章、用过的物品和学习书籍笔记等。
张纯亮1924年出生在涡阳县丹城区白果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39年8月,彭雪峰领导的新四军六支队来到涡阳县开展抗日活动,在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感召下,张纯亮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从此踏上了一条漫长的革命道路。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西藏平叛和对印自卫反击战,从一名放牛娃成长为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为国家和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张海滨表示,这是他们兄妹几人第二次到涡阳捐赠其父亲张纯亮遗留下来的革命文物。这些遗物真实再现了其父亲当年南征北战、戎马一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场景。他们决定把这些物品全部捐献给家乡政府和人民,为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鲜活教材传承红色基因
涡阳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位于涡阳县新兴镇。1939年9月初,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新兴集,开创了以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六支队;6月又与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二纵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1941年新四军组建后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四师,同年彭雪枫率新四军第四师转移到津浦路东。第四师在新兴集期间,司令部直属机关有政治部、锄奸部、民运部、参谋部、军法处、副官处、供给处、拂晓剧团、拂晓报社等十多个部门。四师司令部旧址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分东西俩院子,有房34间,现已辟为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原军委副主席张震为纪念馆题写馆名。纪念馆内有刘少奇、彭雪枫旧居、彭雪枫德政碑,还陈列有各种图片和革命文物等。1981年其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馆馆长张红表示,此次老兵后人捐赠的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是红色文化的实物载体,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体现,是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该馆会利用好它们,讲好红色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让先辈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