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网”织出“数字乡村”之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省“数字乡村”工作在我市蒙城县试点一年多来,当地农民的生活正悄然发生变化……

一张“网”织出“数字乡村”之美

不再担心“巷子深”,三塔村侯付强的肉鸽“飞”销全国各地,他的养鸽场越办越大;不用任何抵押,戴尧村闫勇的50万元纯信用贷款顺利获批,这让他有了扩大种植规模的底气;不用翻箱倒柜,后娄村李克友的就医记录一“点”即显,方便医生快速确诊治疗;仅两天时间,王老村卢四军的家庭农场营业执照就邮寄到家,标志着他成了一名“职业农民”……

自从2021年5月我市蒙城县入选安徽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以来,这些精彩故事每天都在当地乡村上演。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蒙城县的四个小村庄,记录振兴路上的乡村“网”事,感受数字乡村之美。

侯付强在鸽场直播带货

种植大户闫勇正在播种玉米

村医孙伟使用“智医助理”为村民提供诊疗服务

卢四军(左)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在网上申请营业执照

乡村“网”事①

土货“触网”卖得俏

从“养在深闺”到“热卖全国”,农产品坐上“直通车”

“各位亲友们,还剩最后几只,要买的赶紧下单啦!”每次直播,侯付强的直播间都是人气爆棚,订单源源不断涌来。

侯付强肢体三级残疾,是蒙城县三义镇三塔村脱贫户,从最初的家庭养殖肉鸽开始,慢慢发展成现在300平方米的肉鸽养殖基地。“疫情对我们养殖户影响很大,肉鸽卖不出去。不过我的生意不仅没受到影响,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侯付强说。

侯付强的“秘诀”是直播带货。侯付强说,直播不仅解决了肉鸽销售难题,还将客户群体从蒙城本地扩展到全国各地,为以后的发展打开了新路径。“通过网络直播,我一年能销售七八万元的肉鸽。”侯付强满意地说。

在蒙城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产品因“网”而变。

“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蒙城县加快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步伐,以电商培训、企业孵化、电商助农为载体,通过助推农产品上行带动农户增收、就业、创业,促进线上线下融合。

蒙城县商务局局长张运雷介绍,该县利用“互联网+直播”模式,打造“蒙城好物”公共品牌,通过本土主播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电商新模式,推广五洲牛肉、张冠西瓜子等特色农产品,培育直播账号39个、主播51名、“蒙城好物”品牌推荐官16人。2021年以来,共开展直播8254场,吸引消费者观看1956.18万人次,同比增长4347.4%,参与直播的商品实现网络销售额11660万元。

蒙城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不是简单地将其当成网上售货和网上购物渠道,还把它打造成助民增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蒙城县重点围绕农村电商“示范镇、示范村、示范企业、示范品牌”,大力培育农村电商企业发展典型,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升级。目前,该县已培育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8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30个、省级农村电商重点企业7家、省级农村电商品牌7个、省级电商示范网点8个,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网”事②

数字信用好“钱”景

从贷款抵押到信用贷款,乡村振兴注“活水”

“等贷款下来了,我打算再流转一些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正在田里播种玉米的闫勇充满期待地说。

闫勇是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有名的种植大户,已经流转了360亩土地。他所说的“贷款”指的是“红色信e贷”为他授信的50万元信用贷款。“能贷这么多钱,多亏信用村建设的好政策。”闫勇说。

戴尧村党总支书记戴同阳介绍,村民根据劳动力状况、成员学历、年收入、生产经营稳定性、资源资产、信用履约记录、民间借贷、乡风文明等171项内容,进行打分。按照分数高低进行评级,依次为AAA级、AA级、A级、B级、C级、D级,其中A级及以上主体,可到银行申请无抵押信用贷款,最高能申请10万元。

信用评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运用好信用信息。蒙城县以“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把“好名声”变成“真金白银”。

“依托蒙城县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所有村民的信用分数及等级一目了然,每一项得分情况清晰可查,便于银行快速掌握村民信用情况,从而放心授信,安全贷款。”戴同阳说。

通过蒙城县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可以看到闫勇的得分是93.6分,被评定为AAA级信用户。闫勇很快就从银行获得了10万元纯信用贷款,但这笔钱远满足不了他的“胃口”。2021年底,蒙城县借助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推出了“红色信e贷”,最高额度200万元。按照闫勇的信用情况,他获得了50万元的贷款额度。

“以前贷款额度少、利息高,还要担保。自从开展信用村建设后,贷的钱更多了,而且不要担保,发展的资金问题算是解决了。”闫勇开心地说。

戴尧村是蒙城县依托“数字技术”发展信用村建设的缩影。截至目前,该县22.7万户信用主体成为A级以上信用户,239个村(社区)成为A级及以上信用村,累计授信129.13亿元,用信21.75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乡村“网”事③

智慧医疗成“医”靠

从“东奔西跑”到“云上问诊”,群众健康有“医”靠

在蒙城县庄周街道后娄村,村卫生室医生孙伟像往常一样来到村民李克友家中,为他测量血压,检查身体。只见孙伟拿出一部手持移动设备PAD,输入李克友的名字,将检查结果详细地录入“智医助理”APP,然后保存起来。

“做好信息登记,这样方便患者以后的治疗。”孙伟说,借助“智医助理”APP,可以看到患者过去的检查、就医记录,方便医生快速找出病因,进行精准治疗。

对孙伟来说,“智医助理”不仅仅是个记录医疗信息的手机APP,还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医疗辅助诊疗平台,具有辅助诊断、医学知识检索、慢性病智能管理、远程视频等功能作用,能够促进电子病历规范化,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减少漏诊、误诊。

此外,对一些难以诊断的病情,乡村医生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的功能向县级医院、镇卫生院等上级医疗机构寻求专家帮助,避免患者舟车劳顿的麻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云”问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以前去镇上和县里的医院看病,都是子女们开车带着去,每次就要折腾大半天,病没治好,胳膊腿疼得不行。”李克友感慨地说,现在有了远程医疗,看病方便多了,不需要东奔西跑,而且花费更少。

蒙城县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借助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医卫健康”服务,让智慧化工具更多、更好地惠及百姓,群众健康有“医”靠。

蒙城县卫健委副主任张春学介绍,该县利用400万元民生工程项目资金,建成覆盖全县26个乡镇卫生院及297个村卫生室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智医助理”。目前“智医助理”已经成为乡村医生的好帮手、好助手。

“互联网+医疗”让城乡共享优质资源,为广大村民健康保驾护航。2022年以来,截止到目前辅助诊断数276.39万人次,智能慢性病随访50.9万人次。

乡村“网”事④

政务服务“网”上办

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腿”,服务群众“零距离”

“营业执照拿到了吗?”

“拿到了。没想到才两天时间,就寄到家了,真不敢相信效率这么高。”

6月15日下午,在蒙城县许疃镇王老村党群服务中心,卢四军正在和村干部说着前几天办理的营业执照的事,感叹“数字政务”带来的好处。

卢四军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今年他回到老家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发展农业,准备当职业农民。几天前,他来到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咨询如何注册家庭农场,没想到村干部当场就帮助他在政务服务网上填写资料,成功申请到营业执照,而且包邮到家。

“数字政务”的便利性,让卢四军对农村的营商环境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坚信自己返乡创业的想法是对的。

作为“数字乡村”试点县,蒙城县积极推动“数字下乡”,加快互联网与政务服务融合,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目前,该县从县、乡到村三级2.3万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

蒙城县在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加强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细化帮办代办服务范围。针对基层群众办理频次较高、反映集中的问题,梳理出25个主要为民服务代办事项和80岁高龄津贴申请、退休认证、老年公交卡等便民服务事项,打造出全新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大娘,事情办完了,你可以放心回家了。”在许疃镇土桥村,网上办事代办员李真对前来办理80岁高龄津贴认证业务的村民王金娥说。

王金娥今年85岁,已经“足不出户”领了四年的80岁高龄津贴。“过去,老年人要想办理80岁高龄津贴认证可没有这么容易,需要自己去镇政府、县民政部门办理,或者由村里的民政专员对老年人进行拍照,再逐级上报。”李真说,现在只要通过网上办事平台,就能轻松完成认证工作。

蒙城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孙智慧介绍,目前可以“云办理”人社、市场、卫健委、民政、残联等2068个事项,累计帮助群众代办事项28.6万余件,群众满意度100%。通过推动“数字下乡”,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既方便了农村群众办事,又弥补了政府服务短板,提高了政务效能,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智”能。

蒙城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黄蕾表示,作为安徽省“数字乡村”试点县,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