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安徽省亳州市为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和保障,一直以来乡村面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2019 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要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的乡土人才。2019年11月13日,亳州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实施“亳州市乡村创新创业领军能人‘5212’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计划到2023年,全市乡土人才总量增加5万人左右。乡土人才作为乡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在乡村人才流失、人才资源断层的严峻背景下,乡土人才队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一、亳州市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土人才管理混乱。目前亳州市乡土人才底数不清、分类不明,没有相关的统计分类标准,乡土人才混同于一般人才。乡土人才的管理分属多个职能部门,管理松散不系统,存在信息不对称、更新不及时、统计汇总困难等问题,一定程度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乡土人才的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在性别结构上,男性数量远远多于女性数量。在农村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的大背景下,女性多留守农村,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畸偏畸重的男女结构,说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没有得到重视和很好的发掘。在年龄结构上,虽然近两年亳州市乡土人才队伍中,35岁以下人才比重有所上升,但占比仍不足20%,占据主流的仍是45-60岁群体,老龄化严重,整体接受能力下降、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人们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能力较弱,影响了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的传播与运用。

    (三)乡土人才受教育水平不高。根据抽样调查,在2021年新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中选取了701人作为样本,小学文化7人,占比1%,初中文化水平412人,占比58.7%,高中文化水平225人,占比32.1%,大专及以上37人,占比5.2%。亳州市乡土人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较少,乡土人才的年龄结构从侧面反映了青壮年人力资源的流失,乡村逐渐产生 “ 空心化 ” 现象,出现“后继无人”的问题。 

    二、亳州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人才外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懂技术、会经营的乡土人才为了获得更高收入,选择离开农村去往城市务工。亳州市户籍人口660万,但常住人口只有499万,意味着160多万人口常年在外居住,农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者不在少数。2021年亳州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769元,低于同期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元,低于同期安徽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元。从城乡收入差距的角度来分析,亳州市 2019 年至 2021 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分别为2.30、2.234、2.225。对乡土人才而言,进城务工既可使自己和家庭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资源,又可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充分的才华施展空间,还能增加收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但同时会使优秀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主观原因: 思想传统守旧导致人才开发难。近几年,亳州市认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遴选 60 周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普通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成员,集中学习农民素质与礼仪、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政策法规等内容,无论是授课计划、跟踪服务或是保障措施,都称得上“精心”,但一些乡土人才思想上或多或少地还留有小农意识,被培训者却并未真正将培训内容入脑入心,有些学员抱有敷衍了事、蒙混过关的态度。据笔者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一些乡土人才虽然有农村生产的一技之长,但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不足,部分被培训者思想观念传统,认为培训的新技能、高科技不实用,培训后仍按照原先老办法一切照旧,很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三)现实原因:产业发展滞后导致人才回归难。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乡土人才想回来、能回来、回来久的重要因素。乡土人才的成长根植于农村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但亳州市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较薄弱,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乡镇企业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特色产业链条偏短、延伸不够、盲目跟风发展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农业产业形成“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尴尬局面。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多数土地仍以分散经营为主,土地流转不畅,部分地方土地掠夺性经营、粗放式耕种仍然存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很难产生规模效益,吸引乡土人才返乡创业。

    三、亳州市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创新创业平台。面向乡村优秀的经营人才、返乡创业人才,做好创新创业平台的服务工作,分类型、分渠道将企业、民间、政府提供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强区县间创业交流工作的开展,对于农业生产领域相似、位置相近的地区可以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互相借鉴成功经验。在金融领域,各区县政府出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对乡村创新创业人才的信贷门槛,降低利率,简化流程。在保险领域,鉴于农业仍然很大程度上“靠天收”,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引入商业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面积、投保品种和范围,农业投保范围从粮食作物扩大到经济作物,吸引乡土人才在乡致富,返乡创业。

    (二)优化职业技术评定体系。目前各区县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等级认定主要以经营收入高低和生产经营规模大小为标准,标准太过单一。应当拓宽、细化职称认定标准,增加对示范带动作用、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方面,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和其他乡土人才认定的宣传工作,引导人才报名认定,经过多重审核以及内外部监督程序,以确保评定结果公平公正。另外,要增加乡土人才职称的含金量,职称等级与收入和补贴挂钩之外,还要在资源和平台的优先选择上有所倾斜。

    (三)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针对目前乡土人才队伍薄弱及管理不系统等问题,建议在巩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要实现人才的网络化、动态化管理,必须构建起内容完善、管理有效的乡土人才数据库,实现乡土人才档案分级分类管理。应由相关部门统筹,各区县负责本地区人员统计,基层单位则做好当地人才信息的填写、引导工作。对各地乡土人才从类型、职称、特长等方面做好数据的分类与录入。对各个村庄人口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做精准数据分析,挑选出可能返乡的人才,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了解他们的诉求和顾虑,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上加大力度,引导素质较高的年轻人返乡从事农村经济活动,让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把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带回农村。

    (作者: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杨卉芷)(此文系2021年度亳州市党校系统重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安徽省亳州市为例”(BZDXKT2021007)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