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芦苇是再平常不过的植物了,小溪里、池塘边、沼泽地……有水的地方最易看到了。
芦苇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写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这个句子大概的意思是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大家一定很熟悉,里面也有一段对芦苇的描写。“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里的。”
春天芦苇尖尖的芽破水而出,夏天一片一片在水边碧绿得可爱,秋天芦苇开花轻轻飞扬,芦苇的一生都是美丽的。芦苇的四季中,我似乎更喜欢夏天的芦苇丛,尽管文学作品中描写秋天的芦苇多一些。
小时候,我家门前的小河边就有一丛芦苇,不长,大概十来米的样子。也不知最早是谁种的,自从我记事开始就晓得那有一丛芦苇。每年春天发芽,冬天枯萎,自生自灭,并没有人去打理它。只是有几年冬天,父亲赤脚走入河水中,把枯萎的芦苇秆剪回来,把枯叶去除干净后编芦苇席。芦苇席只是用来晾晒东西,比如萝卜干、腌菜,用处不是很大,而且席子也耐用,不用年年编席子。所以河里枯萎的芦苇秆大多年份只是一把火烧了,也不用担心来年芦苇长不出来,它的根在淤泥里是烧不到的。
夏天的芦苇已长高,修长的秆子青青的,叶子从下到上并不随着长高而老去,也是青青的,此时的芦苇一身是绿的。这一丛绿色远远望去,与别处是不同的。
它,绿得鲜嫩。别的植物难免会遇到夏天干旱,一时蔫了,甚至枯黄,长在水里的芦苇可不用担心这个。
它,绿得柔美。微风来时,芦苇梢摇晃起来了,叶子摆起来了。这一丛,分明是一场集体舞吧。
它,绿得坚强。每年夏天,总要来那么几次大台风。有时狂风一来,它即便梢头点水了,风一小,却又抬起头来了,也没见被风折断过。
白天,芦苇丛是我们小孩子钓龙虾的好地方。一根小棒,一端系上一段线,线的另一端绑一个诱饵,钓龙虾的工具并不复杂。小棒伸进芦苇秆间,等待龙虾的上钩,钓上了,换一个间隙再伸进去。
夜晚,芦苇丛成了青蛙们亮嗓子的好场所。那声音时而高时而低,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突然,戛然而止了,那一定是有人走过了。脚步声远去,一声、二声,一下子又是一群青蛙的声音了。其实,白天芦苇丛青蛙也是多的,走过时,时常能听到“扑通、扑通”跳入水中的声音。芦苇丛虫子多,青蛙自然也多。
夏天的芦苇叶子已经够阔了,村里的妇女见了可高兴了。哪家要裹粽子、做青团子,都会来摘一些芦苇叶回去的。她们手里拿根带钩的竹竿,或者图省事拿把锄头来,人站在河岸上,用竹竿或锄头钩着一根芦苇,慢慢弯过来,掰下大一点的叶子后松开,芦苇就弹回去了。母亲也喜欢用芦苇叶裹粽子,用新鲜的芦苇叶裹出来的粽子带着清香,特别的好吃。
芦苇青青,那是乡村的一幅画,是我挥之不去的一段夏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