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守好城市“生命线”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平台

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我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启动试运行,将为公共基础设施装上“千里眼”“顺风耳”,方便“听诊把脉”。

据介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包括供气、供水、供热、供电、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对城市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该工程分为两期,目前已建成一期,投资9000余万元,安装燃气、桥梁、供水、排水前端感知设备约3000套。

该工程项目经理李猛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已覆盖城区160平方公里,对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约184公里中压燃气管网、17座桥梁、约152公里供水主干管网、约575公里排水管网进行安全监测,实现重点区域内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等设施安全运行实时感知、在线监测、预警预测、应急处置等功能。我市主城区的桥梁已经全部安装了安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桥梁的倾角、位移、结构温度等变化,实现了对桥梁健康进行监测。

自启用以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已成为城管部门工作的“好帮手”。

“光明路与希夷大道交口往西250米北侧污水井内的可燃气体浓度达到11.25%,报警级别一级,需要及时关注。”在市城市管理局数字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平台上的数值,及时将风险反馈至燃气部门。

“按照可燃气体浓度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三级、二级、一级,级别越高,危险越大,对应的处理机制也不同。”该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分布在地下管网、污水井等空间的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可以随时掌握可燃气体浓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

市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谋划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项目,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覆盖至电力、电梯、综合管廊等领域,保障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通过建设智慧城市让生活更安全。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