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拓宽非遗普及渠道、促进非遗传承发展、全面推进非遗工作……近期,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断加大保护传承工作的力度,多举措助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立足品牌,拓宽非遗普及渠道。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人人有艺”免费培训活动,已连续开展13期免费公益培训课程,涉及书法、国画、篆刻、拓片、棋类、琴类、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50多个艺术门类,共开设521个公益班级、6252课时,惠及学员18800余名,充分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阵地作用。
举办活动,促进非遗传承发展。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节日节庆,举办“非遗传承展绝技·百年华诞颂党恩”——亳州市庆祝建党100周年非遗展示活动,“庆国庆·展非遗”——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普及活动,迎新春“福寿喜”——非遗剪纸展等各类展演展示活动;市文化馆开展非遗进基层活动,每年组织不少于12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活动,通过非遗老师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的现场教学,充分吸引了学生和群众的注意力,让群众真正了解非遗、认知非遗,带动了一大批剪纸爱好者、古琴爱好者等,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创新举措,全面推进非遗工作。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发文创产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开发五禽戏手机支架等一系列文创宣传品,用贴近生活的方式拉近群众与非遗的距离,让具有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走进群众生活。市文化馆加快非遗展厅建设,非遗展厅建成后,将兼具开展非遗传习实践活动功能,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可以实现非遗的数字化展示、交互体验,降低学习非遗的门槛,更具便利性、普众性,群众可以用手机“扫一扫”将非遗知识“装”在手机里“带回家”,后期可时刻学习、体验、受益。
加强学术建设,汇总我市非遗“百科”。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了《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暂定名)的编辑工作,全面收集、整理我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通过出版专业图书,梳理我市非遗发展脉络,汇总我市非遗“百科”,为群众了解非遗提供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