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无畏——走进涡阳疫情隔离点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去邻里隔离中心看看的想法由来已久,7月29日,我提前取得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同意。跟着换防的护理人员一起,去了邻里中心隔离点。

车辆进入隔离点大门,恐惧感来了,四下看去,仿佛每一株大树、每一棵小草后面都藏着病毒。只是看到其他人都很平静,我也尽量控制情绪,假装淡定。

早在来之前,我参加了他们的启动会议,会议现场,对于防护服的穿脱,就做了多次演练。

而且还听说,换防人员进入舱内,还要接受一对一的实战演练。这让我心中充满了疑虑,很难理解这些多次重复的行为。直到,听到护士长宋彩兰说的话:一线隔离,生死攸关,宁肯慢一点,也不能有一丝马虎。

生死攸关,马虎不得。顿时解开了我的疑惑,让我豁然开朗。

细节是什么?答案各不同。此次所见,颠覆了我对细节的认知,彻底了解了细节的具体内涵。

比如穿脱防护服,我以为细节在一个拉链、一个衣角、一个手势。

而真正的细节是,指尖的拿捏、褶皱的扶平、衣服与皮肤之间的距离。此次随行,我开了眼界。

听到护士长在跟一个女孩说话,你不用做了,都来三次了,可以独当一面了。

我看向那个安静女孩,瘦瘦小小,青春可人——赵倩倩,20多岁的女孩,已是久战沙场的老将。

还有一个女孩王倩倩,轮转生兼职信息员,有一副稚嫩的嗓音,一脸的青涩,看到换防人员时,直接蹦起来,拍着双手欢呼着:有人来换防了,可以休息一下啦。

看着她喊着,跳着,笑着,我眼底陡添一分湿润。这是谁家的女儿,父母看到一定会心疼。

此次来隔离点换防的有7人。其中4人分到1号楼。来自产科的王倩倩、手术室刘颖、脑外科张志军、心内科牛梦。

四个人领取生活物质,为进舱做准备。他们拿的最多的是面包、方便面、痱子粉。

护士长说,防护服密封不透气,穿久了就捂出一身痱子,刺痒难受,扑些痱子粉能缓解一下。进入隔断间后,他们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会多次错过饭点,需要这些食物补充。

就要进舱了,张志军笑着跟护士长说,21天后再见。

旁边有人说出一串数字,21+7+3。我问这组数字表达意思。得到的解释是,进隔离舱工作21天,隔离7天,居家隔离3天,简称:21+7+3。听着她说得轻描淡写,丝毫没减轻我心底的沉重感。心底自问,假如有一天,我临危上阵,会不会有这般风轻云淡的心态。答案是,我做不到。

在走访过程中,看到一个贴着标签的门。标签上写着:隔断间。隔着门窗,看到里面是双重门。护士长说,是病毒与外界的最后一道防线。医护人一旦进入,就意味着零距离接触。

我很想触摸一下门把手。却发现手有些抖,最终我放弃了想法。

半天,跟着他们,我听到许多数字,比如一脱、二脱;比如7步洗手法……这些外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在他们嘴里,已成了口头禅。

看着他们,脚步快速而坚定地走向那道贴着隔段间标签的门。我知道,他们进入后,还要接受一对一的考核,达到严格防控的标准。等到下一班换防后,才可以走出来。

他们进舱了,护士长站在门窗前,观望了好久,好久。此一去,她经历过的,他们都要再次经历、再次面对。

杨振宇主任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是最后一道防线。

他们都是一个个体,正是这些全力以赴的个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抗疫中,他们冲锋陷阵;防控中,他们走街串巷,上门检测。他们是先锋,是后盾,更是无畏的勇者,当之无愧的抗疫英雄。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