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赋能 力促基层减负增效
我市不断深化大数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的应用
亳州新闻网讯 近年来,我市立足现有大数据基础和优势,不断深化大数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的应用,有力促进了基层工作减负增效。2020年,我市“深化大数据应用,力促基层工作减负增效”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完善工作机制 数据运用更便捷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减负工作,明确提出“除国家、省有明确要求外,各级各部门不得要求基层填报脱贫攻坚相关报表,不得增加贫困人口信息采集内容,确有必要的,均应通过国家、省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自动生成或通过数据比对获取”,提倡在工作中充分运用亳州丰富的政务数据资源,切实做到“数据多跑腿、干部少跑路”。建立政务数据汇集共享应用机制,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目前已汇集85家单位3207类356.44亿条数据资源。构建相关行业部门定期协商机制,每月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提升数据资源在脱贫攻坚和成果巩固工作中的深度应用。
强化综合分析 政策落实更到位
聚焦“老少病残孤”等特殊群体,根据建档立卡人员各类特征,有针对性地自动形成建议帮扶措施,提高措施安排和帮扶工作精准度。开展动态监测,筛选核查重点对象,做到自动识贫,防范返贫致贫,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帮助消除风险。开展享受兜底保障政策人员与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信息比对,及时发现兜底保障政策“应享未享”问题,目前脱贫人口纳入低保139146人、占比33%,纳入特困供养16055人、占比4%;监测对象纳入低保14851人、占比48%,纳入特困供养302人、占比1%。
加强逻辑比对 问题核查更精准
定期开展数据清洗和部门数据交叉比对,发现逻辑错误和疑点问题,确保问题真查实改,基础信息账实相符。自2018年第三季度起,我市信息系统数据质量在国家和省始终保持前列。定期比对建档立卡与行业部门政策资金补助数据,及时发现重复发放、超额发放、向非建档立卡人员发放等违规使用扶贫资金问题,及时整改到位。采取系统操作日志查询、历史数据差异分析、部门数据交叉比对的方式,合理设定评价工作开展和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指标,有力整治事事留痕备查的顽疾。
加强分析研判 问题清零更彻底
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智能外呼等多种方式,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台账,为外出务工群众开具健康证明,实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情况,及时对接、宣传相关就业岗位,确保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问题清零。目前共帮助16.39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或实现就业,较上年保持稳中有增。通过“线上实时监控、线下入户查看”方式,了解疫情期间学生线上听课学习情况,全市排查并解决1729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不能上网课问题,确保贫困学生在线学习排查问题清零。开发脱贫攻坚到户问题平台,按照“一户一档”方式,将历次检查发现的各类涉贫问题纳入平台管理,及时督促问题整改,确保实现各类涉贫问题“扫除式”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