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老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最近一段时间的周末,我利用早上和晚上独自到老街转悠,顺便也拍了好多老街的房子和生活在老街的老人。在这个城市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了,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了步入老年了,真的静下心看着老街,就会不自觉去回味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也就会不自觉地从老街里寻找那些美好的记忆。

时光如梭,半辈子风雨变迁,老街在心中坚强地占有着无法取代的一席之地。老街建在涡河岸边,建在清朝中后期,这里商贾云集,多是有钱人家集资,请来皖南工匠修建的一处处徽派四合院,连成一片后就成了街道,当时最多有76条街、86条巷,街道又以商贸分类,有大牛市 、小牛市 、猪市、羊市、驴市、席市,还有爬子巷、打铜巷、夏侯巷,还有里仁街、老砖街、白布大街,最有故事的还是八步六条街。徽派建筑古雅,配以精致的街巷,这也就是皖北小城的老街了。

无论是祖辈在这里生活的当地人,还是异乡过客,老街总会带给人们一些故事的。老街给人的印象是幽深,是街巷纵横交错,结构类似却各具风格。青砖灰瓦,总显大气,皖南建筑,也能透出皖北人粗放豪气。一些院落门楼上的木雕厚重、栩栩如生,这些也就足够支撑着老街市井小民们的那些过去的记忆。花戏楼是当时山西、陕西来这里经商的大户筹钱建的一个会所,砖雕、木雕都是一个一个故事,告知人们要遵守仁义礼智信……

早上的阳光透过树枝照在匆匆忙忙来来去去的老人和孩子脸上,老街上那家清真牛肉馍小店里面已经座无虚席,包子铺外也排起队了,对于住在老街的人来说,早上喝上一碗牛肉汤、一碗羊肉汤、一碗嘛糊是解馋了,这些多年未变的味道总能勾起他们那种久远的味觉记忆吧。

在屋檐下编着竹器、敲打着铜锅、铜碗的匠人,坐在巷口乘凉的老人,正是他们见证着老街的昔日和今朝。

漫步老街,时不时还能听到老者述说那些流传至今的奇闻异事。踏进小巷,抚摸青砖,或停或走,思绪未断了,或喜或悲,心境也未曾有变。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