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顾名思义是位于数省交界的某座城市,因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便捷的综合交通、悠久的历史人文等优势而成为省际相邻地区的重要中心节点城市。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支持亳州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亳州“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牢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支持亳州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养生文化旅游基地、皖豫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目前我市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亳州市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实施规划》《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我市围绕“六一战略”,近期正加快推进“皖豫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远期应建成“苏鲁豫皖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我市可以发挥省际交汇的地理区位、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悠久丰富的历史人文等优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力带动力向心力,助力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
一、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抢抓政策叠加机遇
亳州位于中原战略要地,承东启西、左右逢源、连南接北、四通八达,素有“南北通衢,中州锁钥”之称,地理区位优势显著。我市位于长三角纵深腹地,是中西部通往长三角重要通道,中原地区连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桥头堡”,长三角、中原城市群、淮河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区域中心城市。这为亳州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奠定了先天基础。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区域、省级政策叠加机遇,积极实施“六一战略”,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我市作为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部崛起等诸多战略叠加区;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当前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省级战略支持的战略机遇期,建设省际毗邻区域城市成为我市的必然选择。我市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把政策叠加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优势。
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立体畅通的交通网络
总体思路是推进亳州城市圈建设。推进亳州中心城区与近域县城、小城镇的深度协作和同城化发展;推动我市全域与省内相邻县区以及河南省鹿邑县、永城市、郸城县等周边毗邻县区一体化发展。建设省级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是硬件。“十三五”时期,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构建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但我市交通基础设施仍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区域间交通连通度不够,综合交通整体协作效能偏低。“十四五”时期,我市抓住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对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要求,构建外联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强市。
“十四五”时期,加快高铁、公路、水运航道、城市公交及综合运输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我市与周边核心城市以及市域内重要组团之间的区域融合;到2035年,基本建成苏鲁豫皖省际毗邻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十四五”时期,基本形成以高铁、高速、国省干线公路、航道及航空为主体“五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与周口、商丘、淮北、宿州等周边城市间1小时通达,与京津冀、珠三角、中原经济区2小时通达,亳州城市圈内1小时通勤、2小时全覆盖。远期到2035年,基本形成“亳州123出行交通圈”(周口、商丘、淮北、宿州等相邻地市1小时交通圈,省内及合肥、南京、郑州等周边核心城市2小时交通圈,长三角主要地级市和国内重要城市3小时交通圈)及“亳州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完善我市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进行规划对接、建设对接、服务对接;完善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建设,缩短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加快全面对接长三角,实现与长三角交通无缝对接。强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完善公路客运枢纽布局;加快亳州南站、亳州站等枢纽建设,完善铁路枢纽规划;提升港口水运枢纽水平;加快亳州机场建设,打造区域航空港枢纽;积极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场站建设,积极打造皖北地区快递分拣中心。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实施高速公路加密工程,以“加密、扩容、提质”为中心,形成“五横、两纵、三环、一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实施普通国省干线提升工程,对外强化与周边城市快捷通道,市区与周边县区短直连通,完善内外连通交通骨架网络(强化市际通道,加强与毗邻城市快捷联系;强化市县通道,提升市级首位度;强化县县通道,打通瓶颈路;强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顺畅衔接,发挥公路整体效益);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铁路建设:围绕国家、省及区域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发展需要,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融合发展,形成以我市为中心的快速铁路网络,形成多层次、一体化轨道交通网,基本实现我市“四面八方”快速联系(完善国家干线网布局,加快推进三洋铁路建设,争取亳蚌城际铁路列入国家规划;着力推进城际铁路网建设,力争建设亳蒙城际铁路,推进亳州—许昌项目研究对接;有序推进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发展,谋划亳州—鹿邑铁路项目建设);水运设施建设(打通瓶颈航道,加强与河南界协调,加快融入长三角航道网;以“通江达海”水运主通道为基础,加大对外开放协作;开展水运配套设施建设,完善航运服务);航空及集疏运配套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亳州机场建设,设置机场异地航站楼,建设亳州机场气象台,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服务于市及周边地区商务、公务、旅游及探亲活动,满足应急救援和通用航空使用要求)。
三、发挥历史人文优势,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认同感向心力
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还要发挥历史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亳州作为华佗故里、中华药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皖北旅游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亳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正朝着“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深入开展“亳州文化旅游年”活动,全力打造全域旅游中心城市。我市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造具有高度认同感向心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强与周边河南地市历史文化交流,促进我市与河南汉魏文化融合发展。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布局,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提升旅游接驳能力。依托中原、长三角旅游网络服务平台,打造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历史文化旅游枢纽城市名片,为省级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历史文化支撑。
(本文系“亳州市2022年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A202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