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商天下 亳商归来·品质篇】商道铸魂“亳人不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商,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勇敢走出去、争当弄潮儿的开拓者,他们用坚韧托举起一个个白手起家的逆袭梦想,他们用诚信赢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他们用仁义将“亳人不薄”的美誉散播天下。

一路走来,以药商为代表的广大亳商,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创业故事,书写了一段又一段鼓舞斗志的人生传奇,也不断将“开拓、坚韧、诚信、仁义”的品质接续传递。

2005 年,已故表演艺术家赵丽蓉遗墨“货真价实”牌匾挂在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大厅门楣上(资料图片) 张延林 摄

开拓  “与其坐困贫穷,不如出门一搏”

“除了亳州,国内其他几个‘药都’很少有像亳州药商这样到处跑的行商。”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韩志军认为,“与其坐困贫穷,不如出门一搏”这句话道出了亳商们的开拓精神。

“亳州种植芍药的传统是亳州药商走出去的原动力。”韩志军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国家严格控制经济作物的种植和销售,但在亳州乡村,还是有许多人种芍药。由于“地边搭地边的河南人不种”,亳州因此也就出现了最早出去卖芍药的人。后来一些人看到到外地卖芍药很赚钱,就有人收了乡邻的芍药出去卖,并逐渐形成气候。

“但那时做这种生意是要担很大的风险,带了货物出去都是手提肩扛自行车驮,搞不好就被逮住给你个投机倒把的罪名。”韩志军说,就是这批人在改革开放政策明朗后很快进入了角色,从手提肩扛到小车、大车托运,成为亳州第一批走出去的药商。

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同华就是这批药商最典型的代表。改革开放之初,方同华独自一人远走黑龙江大地,在中国最北方开辟了中药材贸易的新天地。1996年,方同华拿出所有积蓄创办药厂。2008年,珍宝岛药业跻身中国药企百强第15位。2015年4月,珍宝岛药业在A股上市。

方同华的传奇,淋漓尽致体现了亳商勇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2018年,在武汉做中药提取的王品武返乡创业,成立安徽花吟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科技手段让芍花变废为宝,开创了芍药花护肤的先河。

有130多年历史的中医药“老字号”——承庆堂第四代传承人李正风,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整理出一整套标准化膏剂制作技艺。“我们采用新工艺制作的膏药,不仅使用方便、透气性好,而且无残留、吸收快、更安全。”

这样的亳商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开拓精神既为亳州中医药发展注入无限活力,也为亳州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坚韧 “疯狂地跑,什么苦都吃过”

“在亳州,药商被许多人被称为‘跑药的’。”韩志军说,一个“跑”字,形象地表达出以药商为代表的亳商“坚韧”品质。

“疯狂地跑,为了躲避检查,什么苦都吃过。”谓博药业董事长王超,聊起30多年前的跑药经历,恍如昨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不到20岁的王超背起40公斤重的白芍,与小伙伴一起“跑药”。由于没有任何经营证明,亳县到商丘火车站的路上,王超等人要“闯三关”。第一关,亳县出城的工商流动检查。能否过关,得靠运气和个人机灵。第二关,商丘县到商丘火车站之间有个工商固定检查站,专门检查过往车辆有无私运货物。王超等人在商丘县北门下车,然后抄小路避开检查站,扛着药材步行5公里走到商丘火车站。第三关,商丘火车站候车室,醒目的麻袋会引来检查。让一个小伙伴买好火车票,其他人在站外等,火车进站后旅客快进完了,王超等人再挥汗如雨地“冲进”候车厅,“一阵风”跑上火车。过了三关,小伙伴们才奔向全国,各找各的销路。

浑身汗臭不能洗澡,没有座位挤进厕所,换乘怕检查躲在站台翻铁路……为了跑出一条销路,这些苦头,亳州最初的药商们个个饱尝。

敲开一个个诊所、一家家医院的大门,亳州的小伙子们羞涩地推销自己的药材,摸索着生意门路,哪怕是冷言冷语,也以笑脸相迎。“带出来药材都挑个头大、品质好的,价格还比当地便宜。当时信息闭塞,货好心诚,跑得多了,总能做成生意。”王超说,一直到今天,30多年前开发的客户还从他厂里进药材。

“王超的故事,是一代亳商们的缩影。”韩志军告诉记者,除了药商,从事其他行业的亳商,也处处显现出坚忍不拔的品质。

涡阳人吴万里是北京心视新影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20年间,他从一个“北漂”剧组司机,发展到拥有几十万平方米的影视基地,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全方位的影视集团。2019年10月1日,吴万里还受邀参与了国庆70周年大典的拍摄工作。

利辛人叶本营现在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南安)代表性传承人,他成立的公司每年承接着大量的古建筑营造和修复工程。最近,叶本营收到了来自涡阳和蒙城相关部门关于文物修复的邀请,很快,他就要回来,为家乡的文保事业施展自己的才华。

一代代亳商,凭着坚韧不拨的毅力将商业做到了极致,在条件有限的环境中闯出了无限的可能。

诚信 “个人吃亏不算啥, 可不能砸了招牌”

“药材药品,关乎治病救人,信誉是第一位的。”省中药材商会会长卢景川说,经商之道,诚信为本,亳州药商就是用诚信打开了市场的大门。

赵秉富是亳州藏青龙药业创始人。2001年,他签了一笔36万元的虫草订单,没想到客户是骗子,钱货两空。赵秉富被骗后,四处借钱,准时将货款打给了自己的供应商。此事在亳州药商中引发热议,在同行们看来,老赵吃亏不欠货款,值得深交。“‘中华药都’这块牌子,是我们药商的金饭碗,个人吃亏不算啥,可不能砸了招牌。”赵秉富说。

2003年,“非典”暴发。那一年,亳州药商记忆深刻。十元钱的金银花,暴涨至两百多元,市场上清热解毒类中药材,最低也涨了十倍以上,并持续走高。

“库存的50吨佩兰,年初与上海雷允上的合同价每公斤才5块钱,‘非典’时暴涨到80元,一转手就是400万元。”然而,药商李明辉依然按5元钱的合同价供货。李明辉自己也没料到的是,他的诚信举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支持。“非典”结束后,雷允上中药饮片厂、雷允上制药厂、慈济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上海知名企业,先后与他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他的生意很快拓展到江苏、广东、广西、北京、天津等地。

2004年,李明辉与上海雷允上合资,在亳州成立安徽雷允上国药有限公司,迅速从众多药商中脱颖而出,企业产值过亿元。

“来匆匆,去匆匆,南北东西任我行。诚待药界老友,广交天下新朋。不怕草药堆山,但愿人间无病。药都经济人,生意做得堂正正。”这是亳州词作家邢鸣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药都经济人》歌词。他说,亳州人跑药靠的是货真价实,真诚守信。初次成交签个合同,几趟生意下来,一个电话就能成交,一封电报就管发货,面虽没见,但心里信得过,歌词中“药都经济人,生意做得堂正正”就是亳州药商最好的写照。

在诚信药商的带领下,随着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等管理方法被引入,亳州中药材行业进入新阶段。北京同仁堂、和记黄埔、白云山制药、江中制药、天津医药……近年来,亳州吸引了全国药业100强中一半以上的企业来亳投资,已初步形成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颗粒剂生产、中药流通、中药科研和中药文化传播等全产业链体系。2021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45.8亿元。

“多年来,亳州药市之所以能始终保持领先,就是源于诚信。”在卢景川看来,正是因为许许多多在外“跑药”的亳州人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好口碑,擦亮了“中华药都”这块金字招牌。

仁义 “里仁为美,重德倡义”

在亳州北关老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叫里仁街,“里仁”取意《论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就是乡里之间,仁爱为美。当年,里仁街的许多药店药号以德、信、义、仁、和、宁等命名,意在彰显重德行、倡信义、守良知、求和谐的商业美德。

2019年年底,武汉新冠疫情阻击战。

手中有药,心中不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空陆并进抢先机。2020年2月9日,满载1.5吨救治新冠肺炎中药“1号方”原材料的直升机,从亳州出发飞赴湖北黄石。这些中药材就来自于亳州药商王德军的企业。

“想到这些药材要运往武汉供应给5000多名医护人员,我内心特别激动。既然找到了我,时间紧、任务重,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王德军说,生产“1号方”用的全部是最好的中药材,且所有种类的药材都进行了检测,7天时间加班加点,1.5吨“1号方”原材料全部准备完毕。

2022年春,大上海“保卫战”。3月29日,来自济人药业的4万盒疏风解毒胶囊,抵达上海奉贤。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济人药业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已先后多次向吉林、内蒙古、陕西、山东、上海等省市捐赠价值3000多万元的药品和现金。

珍宝岛药业共向湖北、安徽、黑龙江、香港等地无偿捐献药品及各类防疫用品,累计价值总额超过3000余万元。

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亳州药商向武汉、向湖北、向全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价稳质优的中药材。源源不断的来自亳州药商、药企的捐赠,彰显亳商的家国情怀。

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听说家乡的医院急需医用口罩,吴万里和在北京的部分老乡,想尽办法采购到12000只N95口罩。随后,他连天加夜驾车往回赶。“我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口罩送回来,因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很需要。”驶入亳州市人民医院的那一刻,吴万里疲倦的眼睛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到河南特大水灾,从捐资助学到扶贫济困……处处都有亳商的身影。达者兼济天下,事业成功,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是所有亳商的共识。

仁义亳商的例子不胜枚举,仁义,是亳商之魂,是“亳人不薄”最好的注脚。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