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徽亳州市到西藏山南市,有3500多公里路程,近4000米的海拔落差。
从2019年9月开始,亳州一中化学教师姚辉带着亳州人民对雪域高原的情谊,援藏支教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只为了那朵朵“格桑花”开得更加灿烂。
由于表现优秀,姚辉先后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学科带头人、山南市委市政府优秀援藏干部等荣誉称号。学生们则为姚辉取了个藏语名字——“云丹加措”,意思是“知识的海洋”。
姚辉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讲解习题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孩子出生15天他报名援藏
“孩子们加油啊,如果有问题,随时找我。”虽然已经结束了西藏支教生活回到亳州。但姚辉依然通过班级微信群,和3500多公里外的西藏南山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14班的学生们保持着联络。
因为姚辉放不下。这放不下源于一次旅游。
2018年暑假,姚辉带孩子到新疆体验生活,看到当地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教育质量后,萌生了到边疆支教的想法。2019年8月,当得知亳州选拔援藏教师时,姚辉毫不迟疑地报了名。而当时,他的小儿子才出生15天。“爱人抱怨我是‘舍家弃子’。”姚辉说。
最终,姚辉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并通过层层选拔,赴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支教。
支教的学校,海拔近4000米。最大的挑战,就是高原反应。虽然姚辉有心理准备,也做了大量功课,但似乎无济于事。
血压升高、脉搏加速、胸闷气短、常流鼻血、严重失眠、记忆力下降……高原反应使得他经常在课堂上要“停下来,喘口气,然后再继续讲”。但姚辉努力克服高原自然条件带来的各种不适,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援藏就是来奉献的,只要坚定了信念,还有什么不能克服呢!”姚辉说,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就像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那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藏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进入教学岗位之后,姚辉发现,藏区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尤其是理科知识。
为了让学生们听懂、学会、弄通,他把一个个化学知识点分解讲、反复讲、来回练。姚辉还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并不时用励志故事,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好老师就是“催化剂”。师生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孩子们喜欢上了化学课,更加努力学习。他所带班级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学生也有了很大进步。学生们热情地为他取了个藏语名字——“云丹加措”,意思是“知识的海洋”。
“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样子,我永远都忘不了。”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白玛措姆说。
和姚辉一起,安徽省共选派20名教师支援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但化学教师仅姚辉一人。他要代三个班级的课,每周课时有20多个。本身工作量就很大,还要时刻与高原反应作斗争。虽然很累,但姚辉周末很少休息,总是在帮助孩子们复习功课。
很多藏族学生是住宿生。姚辉和安徽省援藏教师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学校的一间大教室,开设了“学习加油站”,设置各学科“加油点”,周末无偿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补差补缺。每个周末,姚辉都会候在“学习加油站”,等着孩子们上门。
培育带不走的“云丹加措”
支教结束,这些孩子怎么办?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抱着这样的初衷,姚辉对当地老师无私传帮带,引领他们研究高考考纲,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将“输血式”教学变为“造血式”教研,为当地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培育带不走的“云丹加措”。
“我是从初中调到高中来的,对高考考纲把握不准,姚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不仅是教学方法,还有一些课题和论文的写作,也给了我很多指导。”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化学教师普布央金说。
2022年是姚辉援藏的最后一年。离开前,姚辉设想了好多种预案,最后决定采取淡化的方式,选择悄悄地离开。然而在最后一节课,当他走进教室,全班学生都站了起来,齐声说:“老师,我们爱你,我们舍不得你走。”孩子们走上讲台,为他献上洁白的哈达、送上热情的拥抱。“那一刻,真的很不舍。”姚辉说。
虽然已经回到亳州,姚辉依然会与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保持沟通交流,与当地教师携手共同努力,促进学校发展。
“三年援藏路,一生高原情。”援藏磨炼了姚辉的意志,也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奉献的意义。最近西藏出现了疫情,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们只能居家上网课。姚辉就通过微信给学生们加油打气,为他们提供学习上帮助的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既然来过,就不只是路过”,姚辉说。
快评
高原缺氧,“烛光”却照的更亮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但就是这缺氧的雪域高原,“烛光”照的更亮。离家三年,姚辉愧对家人,却无愧初心。他投身西部教育事业,纵情雪域,只为藏区孩子能展翅高飞。
姚辉是千百位援藏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缩影,面对重担和责任,他们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用“烛光”照亮西藏孩子们的希望和未来,用自己的光和热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画下了厚重的一笔。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