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药都大地

“十三五”以来我市民族工作综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十三五”以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得到新加强

我市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事关全局的基础性事业来抓,将民族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纳入巡察督查内容、纳入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市委、各县区委、各乡镇党委成立了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及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新成效

我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重要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制订实施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方案,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组织开展了“石榴籽·民族情”“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园”“新春遍访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等系列活动,深入推进“和谐民族村”“和谐民族社区”创建,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宗教活动场所“六进”活动,坚持不懈组织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谯城区牛集镇干部蒋成彬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迈上新台阶

市财政每年设立20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央及省市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000余万元,落实民族村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4个。各县区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农业科技服务,扶持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组织60个。7个贫困民族村如期脱贫出列,1509名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少数民族聚居区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民族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1个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30余家少数民族企业总产值达12.3亿元,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民族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焕发新活力

我市注重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回族查拳、晰扬掌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基地,2021年亳州晰扬掌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重加强对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涡阳县义门镇的“大班会”“十二花挑”和传统清真食品“义门大将羊肉汤”“熏牛肉”等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事务治理水平获得新提升

我市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15期、参训人员7000余人次,375名各级统战干部、民族宗教干部取得了行政执法资格,96个乡镇(街道、开发区)配备了民族宗教工作干事,1348个村(社区)配备了民族宗教工作联络员。扎实做好城市少数民族工作,建成11个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代办”服务。与河南省商丘市、周口市和省内的阜阳、淮北、淮南、蚌埠等地市建立了民族宗教事务合作关系,有效维护了边界平安。    (民宗 记者 陈显锋)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