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甘当人梯,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

——记2022年“药都最美教师”何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来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城工作,但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校长何晴,却选择了坚守在这个最偏远的村小。

在她的带领下,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进入前三名,学生也回流了100余人。

“我进城了,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何晴说,她出生在农村,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农村来,到农村去。她要像“燃灯校长”张桂梅一样,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

何晴正在为孩子们解疑答惑

多次放弃回城与家人团聚机会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与涡阳县、蒙城县交界,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而王老家小学又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

2014年9月,24岁的何晴第一次走进了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在这个只有一二百名学生、10名教师的村小,一待就是八年。

家在涡阳,丈夫也在涡阳工作,何晴不是没有想过离开,也有机会和家人团聚。

工作以来,何晴所带班级被评为亳州市优秀班集体,她也获评药都最美教师、亳州市教坛新星、利辛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硬件”出众的何晴,多次有机会进城工作。

2018年何晴参加涡阳教师招考,已经考上涡阳一中能和丈夫做同事,她放弃了;2020年,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她还是放弃了。

有人说,何晴有点傻,图啥?“我一点都不傻,我也想走,但我不能走,我进城了,这些农村的孩子怎么办?”何晴说,她出生在农村,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她心里像“明镜”一样。“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近年来,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高中升学率达到30%,有20多人考上了大学。“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做一把梯子,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90后的何晴说。

让农村娃家门口“上好学”

9月23日下午,王老家村民王守太早早在王老家小学等着接孙子放学。王守太的孙子读四年级,之前在涡阳就读,今年刚转入王老家小学。“以前去涡阳上学,路途远,花费大。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还是在家门上学放心。”王守太告诉记者。

教学成绩在全学区倒数,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王老家小学生源流失严重。 2019年,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城,甚至涡阳县城上学。

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何晴明白,关键在教学质量没上去。“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何晴暗暗下定决心。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她本人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等荣誉称号,教师王蔓玉获市优质课二等奖、石振获县优质课二等奖、孙丽娟参加利辛县智慧课堂教学优质课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在何晴的带领下,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甲。”旧城学区中心校校长李军说。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目前,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每学期结束,何晴还坚持带着老师们上门送考试通知书。“让家长看到孩子们取得的进步,分享他们喜悦的同时,我也能了解到孩子的更多情况,更加坚定扎根农村的决心。”何晴说。

“我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娇娇真棒,已经可以画画了。”9月20日下午,看着娇娇(化名),何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娇娇患有小儿唐氏综合征。“第一次见到娇娇,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心里猛然揪了一下。”何晴回忆说。原本要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从那以后,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娇娇吃饭比较慢,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娇娇接受能力差,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

渐渐地,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以绘画,还可以唱歌,认写简单的汉字。

在别人眼里,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傻事”。但她却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却“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由于没人照顾,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只能临时“寄放”在亲戚朋友家里。

何晴的家离学校有30多公里的路程,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有一次,何晴在上班途中发生车祸,造成颈椎拉伤,头部一动就疼,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每当我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无论多大的伤痛,瞬间就没有了。这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

快评:当好农村孩子的“筑梦人”

爱,是春天里的阳光,是冬天里的暖流。“唯有热爱,才是事业永恒的动力;唯有热情,才能在工作中有所成就。”采访中,何晴说,这是她的座右铭。何晴用对教育事业的热情点燃了一个个农村孩子的梦想,也让自己奋斗的青春熠熠闪光。

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何晴就定下了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改变命运的初心。正因为有像何晴这样一群坚守初心的乡村教师,把青春奉献给乡村,把情感寄托于教育事业,才撑起了乡村孩子的明天和希望,成为孩子们的“筑梦大师”。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