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塔又名“插花塔”,此塔宋代属兴化寺,明代属慈氏寺。位于县城城廓内东南偶。民间传说此塔最早建于南北朝,初建时为七级,唐尉迟敬德监工重修,增加至十三级,后毁,至宋代又于原塔址上建造今之万佛塔,塔内现存宋碑三块。宋崇宁元年(1102)建至第四层。宋崇宁五年(1106年)建至第十一层。
建国初期,蒙城县人民政府曾对万佛塔进行抢救性的修补。把塔周围所有被掏空的地方全部用砖填实砌牢。对整个塔体的完好保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77年至1978年,筑八角形石墙以围护塔基,防止了湖水的冲刷侵蚀。
1981年至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十三万五千元,对万佛塔进行了彻底维修。1988年,万佛塔作为儿童游乐园的主体建筑对外开放。
价值评估
万佛塔采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保存亦较完整,结构富于变化,为我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是一处重要的宋塔实物。从历史价值看,作为历史演化的物证,万佛塔年代久远,工艺精巧,又经历代修缮,内存碑文、壁画等多种历史信息,对于研究北宋以来涡河流域社会发展思潮观念的演化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从艺术价值看,万佛塔造型雄奇、挺拔俊美,是当时高超建筑工艺水平和社会审美观念的直观反映。作为现在的为数不多的八角楼阁式砖塔,万佛塔体量协调,结构严谨,块面持重,浑然一体,历经千年而巍然矗立,具有高度的牢固性。同时,建筑材料涉及砖石、木材、陶釉、铸铁等,建筑工艺有砌、镶、雕、烧、铸、刻等,点线面结构既紧密,又富于变化,是当时建筑水平综合体现。此外,万佛塔琉檐飞动、风铃叮当、书画美妙、佛像生动、教义精深,具有令人赞叹的艺术魅力。从科学价值看,万佛塔涉及社会学、物理学、建筑学、美学、考古学等各个方面,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综合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