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谭艳芳:做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螺丝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伙儿加把劲,咱们争取天黑前把这些活干完。”9月25日下午,在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公司统计员谭艳芳一边给大家鼓劲,一边麻利地分拣着手中的白芍。

中药材种植是中医药产业的“第一车间”。2009年,协和成药业在谯城区十八里镇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2000亩。从基地建立之初,公司就委派谭艳芳负责基地建设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那时候土地流转刚实施不久,不少村民都有顾虑。”谭艳芳说,为打消村民顾虑,她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宣传土地流转的好处,有时一户能跑十几趟,白天见不着人晚上再找,最终顺利与农民签订了流转合同。

此后,谭艳芳每天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户如何进行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管理。同时,她又牵头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帮助农户解决药材分根繁殖、病虫害防治和产业化生产等关键性难题。

“我们从种苗到农药化肥使用上都严把关,从源头上把控白芍质量。”谭艳芳说,通过采取“基地+企业+农户”方式,建设了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示范区,吸引了多家企业入驻,也带动了大批农户致富。

“只有药材好,药才能好。通过扫描我们的中药材二维码追溯系统,可以直接看到中药材种植、加工、检测、销售等各环节的关键信息。”谭艳芳告诉记者,2020年,协和成药业启动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依托条形码、二维码等载体,建立从中药材种植、采购、原料入库到生产领料、加工、质量检测、物流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全程跟踪管理系统,实现产品全过程可追溯、流通跟踪与监控的目标。

谭艳芳是谯城区汤陵办事处刘营村的一名普通农民,2005年,她来到协和成药业,成为饮片车间的统计员。从此,每天早上7点半,在车间里总能看到谭艳芳忙碌的身影,领料、用料、切洗、干燥,每个环节都要亲自监督指导,直到产品包装入库,她才会放下心来。

在谭艳芳看来,作为一名党员,干什么工作都要走在前面,只要做事想多点、多干点,总能干得更好。为了提高工作成效,她认真钻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了产品成品流量台账,保证了公司年入库及出库量准确率均达到96%以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不改变生产工艺的情况下,她发明了新的药材加工方法,直接为企业创造利润300多万元。她还将自己多年摸索钻研的经验和技能,手把手地教给那些刚上岗的统计员,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综合素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扎根生产一线诠释工匠精神的谭艳芳,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劳模,并先后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二十大代表。“我将继续做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谭艳芳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