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改革风正劲 扬帆再起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凭着税务部门发放的“税信通”证书,位于利辛县的安徽百盛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获得了2000万元年利率仅为3.6%的信用贷款,可节省利息60多万元。

不用跑腿、不用申请,通过“免申即享”方式,市区翔天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就享受了31万多元的补贴资金。

从网上办事大厅申请提取公积金,第二天钱就直接打到银行卡上了,这让市民蒋林感到舒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敢于先行先试,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愈发响亮,改革浪潮风起云涌,推动亳州阔步向前。

十年来,我市累计实施1500余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打造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免申即享”、“税信通”、“退休一次办”等一批特色改革成果,为亳州跨越崛起注入了不竭动力。

亳州市城市运营管理中心   刘顺利  张珍 摄

一“网”通办,轻松搞定“麻烦事儿”

“去年我们公司享受了31万多元的补贴资金,就是通过‘免申即享’的方式领到的,企业不用跑腿,人社部门核实后,很快资金就转给我们了。”市区翔天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松说。

2021年,我市在全省首创“免申即享”平台,实现政策发布、查询、兑现“一口对接、一网通办”,对符合条件的惠企政策全部按“免申即享”方式兑现,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企业被动申请向系统自动匹配、人工层层审核向平台自动审核、政策制定粗略预估向科学精准“五个转变”,让企业轻松享受到惠企便民政策。截至目前,“免申即享”平台共上线市县两级政策1197项,为9355家企业发放各类奖补资金3.27亿元。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2014年12月起,我市创新行政服务模式,率先开设网上办事大厅,个人就业创业、租房购房,企业开办变更、福利补贴等大事小情都可一“网”通办。网上办事大厅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变“面对面审批”为“不见面审批”、变“办事求政府”为“政府帮办事”,让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高效。

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便利,我市不断“升级”网上办事事项,截至目前,市县两级867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575个市本级公共服务事项实现1日办结,线上“一网通办”水平全省领先。2014年以来,网上办事大厅累计受理群众申请3780.35万件,办结3745.35万件,节约群众办事成本约37.45亿元。我市网上办事大厅已累计荣获省级以上奖项26个。

“从申请到收到快件,只用了两天时间,全程没有花一分钱,真是太暖心了。”拿着五枚公司印章,亳州市锦木园林建设有限公司会计赵瑞开心不已,只需在网上申请,足不出户就能拿到公司所需的全部印章,全程零跑腿、零花费。

2019年1月起,我市为新办企业提供免费刻章、免费邮寄服务,新办企业只需通过安徽政务服务网登录平台,在一张表单填写完成企业注册、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等相关信息,即可在家“坐等”公章上门。截至目前,我市共为全市11.81万家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公章495815枚,为新办企业节约成本约7915.81万元。我市搭建企业联办服务平台的做法,被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

近10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实践,让我市积累了丰富的网上办事经验。当前,我市正全力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在亳州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基础上,积极融入“城市大脑”技术,让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从2015年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到2020年升级建成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再到2022年整合城市生命线运行监测系统,我市已完善了市政、园林、环卫、综合执法、城市防汛等方面的智慧化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市人社局工作人员正在通过“免申即享”平台给企业送达扶持资金 刘景侠 摄


网上办事大厅工作人员正在介绍“码上监督”平台  张珍 摄


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要不是离得近,消防员来得快,我们这整排的门面房都得遭殃。”提起2021年发生在邻居家的一场火灾,谯城区十八里镇村民贾杰至今仍心有余悸。

当天下午1时许,谯城区十八里药材街的一家商铺二楼因线路故障导致起火。十八里消防应急工作站接到报警,立即出动,5分钟不到便赶到了现场,迅速将火扑灭。火灾中烧坏了一张电脑桌,以及电脑桌旁的床铺,未造成更大损失。

“远水难救近火”一直是农村火灾救援工作的难题。2020年,我市创新消防安全管理方式,推行“一镇一委一站”农村基层火灾防控新模式,在全市98个乡镇(街道、开发区)设立专职消防工作站,做到了就近接警、就近出警、快速处置,实现全市灭火救援力量“覆盖到底、就近调配、快速行动、初战控火”,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2020年以来,全市消防工作站共开展排查7.7万余次,发现隐患3万余处,督促整改2.5万余处。接警出动7521次,抢救被困人员1168人、财产价值6898万元,保护财产价值1.06亿元。我市“一镇一委一站”农村基层火灾防控新模式受到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的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你看,告知短信就相当于我的退休工资条。每月退休金2000多元,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一次性奖励2000元,另外还有医保、公积金办理结果,每一项都清清楚楚。”市民沙美芳一边翻看刚收到的退休手续告知短信,一边向记者讲起“退休一次办”的便捷。

今年5月份,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参保职工“退休一次办”联办模式,让参保职工享受“一站式”便捷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635人享受到了“退休一次办”的高效便捷服务。

“前段时间,我们公司凭税务部门发放的‘税信通’证书,获得了2000万元年利率仅为3.6%的信用贷款,可节省利息60多万元。”说起“税信通”,位于利辛县的安徽百盛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杜芳喜上眉梢。

我市在全国首创“税信通”联合激励机制,由税务部门牵头,联合23个政府部门,在各自职能领域内推出“税信通”联合激励措施,让信用能“兑换”真实的物质和精神激励。2021年7月份以来,全市23个政府部门为A级纳税人出台了40项激励举措,全市银行机构下调A级纳税人贷款利率至4.6%左右,较市场平均贷款利率下浮近30%,累计授信635亿元;全市优惠A级纳税人各类保费234万元;优先发放各类政策奖补资金1.7亿元。

建立为企服务“码上监督”制度,是今年我市三个改革突破点之一。自7月28日上线以来,平台已受理举报13件,均得到及时处理。

“这个‘码上监督’平台真不错,我反映问题后,工作人员很快和我沟通,详细介绍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办理流程和所需资料,还安排专人给我办理证照。”不久前办好营业执照的刘龙军告诉记者。

2018年以来,我市连续4年获得中国改革年度典型案例表彰,也是全省唯一一个。

加快立法,保驾改革护航发展

立法工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牛鼻子”。我市取得地方立法权后,不断加快立法步伐,充分发挥立法引领作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7年11月,《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台,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市取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我市实体立法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推动地方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亳州历史文化遗产撑起了“保护伞”。

2018年12月1日,《亳州市城市绿化条例》正式实施,让城市的花草树木有了“靠山”。《亳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让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得到加强,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新提升。2021年1月1日《亳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为我市创建全省、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强大支撑。

《亳州市旅游促进条例》是我市制定的第五部实体地方性法规,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市第一部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地方法规,《亳州市旅游促进条例》 的颁布实施将为我市优化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强市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部部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法治亳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市市县两级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权责清单实现动态管理,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公正文明执法,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三变”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以前天天守着几亩地,挣的钱只够吃饭的。现在加入合作社,咱啥也不用管,就能当股东领钱,还不耽误打工挣钱,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2021年底,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村民王勇领到了股东分红,十分高兴。

王勇之所以领到股东分红,得益于土桥村“三变”改革。2021年,该村全面推行“三变”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农机入社,全村850多户村民变身股民,既能享受土地固定分红政策,又能享受集体创收带来的红利,实现了“农民不种地、收入不减少、年终有分红”。

“三变”改革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也壮大了集体经济收入,土桥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00多万元。

土桥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模式,是全市的一个缩影。“三变”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难题,探索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引擎。

今年3月23日,谯城区政府印发了我市首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文件《谯城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意见(试行)》。此举将打破城乡土地市场二元结构,实现同地同权同价,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支撑。

5月27日,我市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交。该宗地位于谯城区古井镇杨楼村,土地面积50亩,土地用途为工业用地,出让年限50年,成交价为560万元。该宗地的顺利成交,对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起到了试点带动作用,也为接下来在全市推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我市已有7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交入市,面积154.82亩,出让金达1870.4万元。

魏武挥鞭,策马奔腾新征程。改革路上,亳州将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