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志:医养结合托起幸福“夕阳红”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养老服务方面不断创新,实现了“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蓬勃发展,作为谯城区古井镇卫生院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刘恒志见证了老人们的生活变化,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为养老事业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前觉得老年人住进敬老院,吃饭有人做,衣服有人洗,这样的日子就算不错了。哪想到现在不仅吃住更好了,还有医生上门检查看病呢!”

刘恒志陪同张长玉做日常体检

老有所乐 设施升级体验乐活人生

“今天天气好,大爷大妈们快出来晒晒暖、听听广播,一会儿咱们医务室给大家检查身体。”10月1日国庆节,在古井镇卫生院敬老院的广播里播放着老人们喜欢的红歌,会计刘恒志走进一间间老人的房里,邀请老人们到大院儿里晒暖听歌,活动活动筋骨。

看着院内令人赏心悦目的绿化、完善的健身设施和老人生活区,刘恒志感慨着十年来敬老院的变化太大了。

“我在敬老院工作近20年了,2010年古井镇民政部门重新扩建了新的敬老院,我跟着老人们一起搬到了这里。”刘恒志介绍,新扩建的敬老院不仅宽敞整洁,布局也都是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设计,并配备了营养师负责一日三餐,让老人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能在这里安心生活,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啊。”采访中,一位老人乐呵呵地走到记者面前,伸出大拇指夸赞在敬老院里的好生活。老人名叫张长玉,今年已经81岁,2010年住进了新扩建的古井镇敬老院。“我从小父母就去世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住进来之后才有了家的感觉。吃得好、住得好,现在看病还有专职医生,以前做梦也没想到能有现在的日子!”

“您老得保重身体,多活几十年,以后的日子可比现在还要好呢!”刘恒志和张长玉打趣。

老有所养 医养结合让养老更有“医”靠

虽然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由于敬老院里的老人大都年龄偏高,生病和身体不适的情况在所难免,如何让老人享受更便利的医疗服务成为政府关注的问题。

2018年3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安排,古井镇敬老院划转至古井中心卫生院统一管理,敬老院按照实用、便捷、无障碍化和医疗养老资源互联互通的要求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入住敬老院的失能五保老人“医疗护理+生活照护”一体化,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全方位服务。

“改造后分多个区域,包括可自理老人居住区、半失能老人护理区、全失能老人护理区、餐饮区、娱乐区、活动区。” 刘恒志说,过去敬老院里不能看病、卫生院里不能养老,成为农村五保老人医护养老面临的难题,“医养结合”政策实施后,敬老院里除了可以满足老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还设有专门的医疗护理部,医护人员24小时轮班在岗,为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让老人不再为看病发愁。

老有所安 打造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常住人口499.7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82.4万人,占16.5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7.9万人,占13.61%,全市独居老年人约1.4万人。如何让这些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成了沉甸甸的社会问题。

“这十年来,我亲眼见证着政府对老人的关怀力度越来越大,敬老院的设施越来越好,政策越来越完善,老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刘恒志说,看着老人们能够在敬老院里安享晚年,他是打心眼里高兴。

除了医养结合的政策外,近年来我市还聚焦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构建居家服务、社区参与、养老机构融入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我市养老覆盖更有广度、服务更有温度、保障更有力度。在今年的暖民心行动中,我市全面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依据老人的饮食结构“量身定制”菜品,且价格低廉,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健康卫生实惠的饭菜,为老人提供了便利,也让老年人正式告别“做饭愁”的日子。

“等以后老得不能动了,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找家养老院住,和一群老伙计有共同话题,也不让孩子操心了。”刘恒志笑着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