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水悠悠,晚照如焰;花戏楼前,桂馥兰香;陵西湖畔的枫叶正红,石桥边上,少女婀娜,身着汉服,头戴翠珠,手执团扇,漫步于此。在清风流水的应和下,切切琵琶声抚过玉人的云鬟。这些漫步于湖畔的少女们,不知是美景映照了她们,还是她们成就了美景。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汉服文化节,这让汉服在我身边悄然兴起。在文化节上,细看同学们的眼神,内里透露着对汉文化的自豪,谈起中国历史与文化,嘴角尽是骄傲与自信。我这才知道,我们不是简单地追求潮流,而是被一种文化归属感驱动着。一次我与一位平时沉默寡言却酷爱汉服的同学交谈,交谈后才发现她的文学底蕴竟是如此深厚——老庄孔孟、李杜韩柳脱口而出。我惊叹于她的才情与洒脱,不禁感慨:好友其实是一道缩影,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在我们当代的青少年群体中回归的体现。
近几年,传统文化书籍频频走进我们的课堂。从《诗经》到《红楼梦》,在浩渺如烟的典籍中铸就中国人的骨血;一部《论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字书法之美》更是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之廊。《李白传》中历经风雨的李太白依旧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感慨。不论腰缠万贯,或是身无分文,纵使颠沛流离,抑或不得志,李白总能“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这般豪侠俊逸,奔放热情,这般仗剑走天涯的英雄气概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吗?
我们在历史传记的跌宕起伏里,感受斗转星移的变与不变;在诗歌文学的悲欢离合间,体味百态人生的是与不是。透过薄薄的纸张、激扬的文字,阅读使我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与先贤畅谈、和自我对话,构筑起一个日渐丰满的精神世界,更是在古典书籍中领会华夏五千年的变迁,点燃心中郁积已久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而今中国迈向新时代,在几代人的努力之下,重新吼出了中华雄狮该有的风范。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在阅读古典书籍中传递文明,我们在阅读中重拾璀璨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在奋进新征程的伟大道路上,为祖国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风华桐乡路小学 六(17)班
辅导老师:杨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