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既是承载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的微观基础,也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其活动涉及国民经济循环的各环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作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通过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安徽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主动作为和构建发展新优势、加快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安徽省县域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安徽省县域经济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比如县域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供给能力更具有可提升性、发展动能更具有可培育性、市场需求更具有挖掘潜力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省级政府陆续实施的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成为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推力,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很大的指引作用,为安徽省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县域经济占到了安徽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21年,安徽省的县域经济总量达到了19979亿元,同比增长了约8%,高于安徽省经济增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安徽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成效显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速稳定、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率的上升和对外贸易规模的增加等方面。同时,在构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安徽省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存在一些障碍需要消除。
(一)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区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国内大循环的短板,也是做大做强国内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补充的潜力所在。安徽县域综合竞争力排名(2020届)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北强南弱中部凸起”的特征。皖北县域、皖中县域和皖南县域在常住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呈现较大的差异化。北部和中部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远远多于南部地区,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皖南地区相对高于其他地区。此外,县域之间存在资源和要素流通壁垒,存在一些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二)县域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科学优化的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提高供给能力、畅通生产环节的关键措施。现阶段,安徽省县域产业结构总体上看有所优化,但县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皖北和皖南地区的产业结构,较皖中而言,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县域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问题,相当一部分县域的产业体系雷同,而且一些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大。
(三)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发展格局要求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安徽省县域进出口的总量偏小。与全省外贸总额相比,县域占比较低。就地区而言,县际间发展不均衡,皖北县域开放水平相对较低。此外,存在县域城镇化水平和县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仍有待提高、居民消费潜力有待挖掘等问题。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县域是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社会维稳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新发展格局下,县域应尊重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深入落实中央和地方的战略部署,借势借力谋求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县域经济参与双循环的内驱力和稳健性。新发展格局更加强调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供给侧畅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最主要任务,县域经济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应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应对中低端产能相对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地域性是县域经济的首要特征,各县域要素禀赋不同。因此,县域产业体系的构建应在对县域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而因地因时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比如亳州市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现代中医药、白酒、农副产品深加工、文旅等主导产业,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应符合地方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强化流通体系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县域是城市与农村沟通的纽带,交通基础设施是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的重点。而且流通环节是连接县域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纽带,决定着经济的运行效率。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各县域应在畅通要素和商品流通上主动作为,在流通环节成为产品要素的重要流动枢纽。安徽省县域流通体系建设应以各县域的发展规划为起点,围绕提升流通效率和降低社会成本两大主题展开,以流通环境营造、流通空间优化、市场主体培育、现代化水平提升为建设重点,在补充传统基建短板的基础上,加快新基建的规划和建设,持续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力。
(三)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激发县域消费增长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在于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县域是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场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外部环境风险的上升,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有92.9%的经济体处于衰退状态,外部市场的萎缩也将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冲击。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强调以内为主,以内促外。因此,安徽省县域经济要提升内循环的生命力和可靠性,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县域特色化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县域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也将会释放大量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充分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是扩大内需工作的首要切入点。
(四)创新体制机制,消除县域壁垒,提高县域之间内循环的效率。县域间隐性壁垒的存在,阻碍了资源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与配置效率,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各县域应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在发展过程中尊重经济规律,使市场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市场准入、财政政策、土地资源、对外贸易等方面加快相关制度的优化,打破要素流动壁垒。积极探索试行资产置换机制、规划引导机制和开放机制,激发市场各参与主体的活力。同时,加强各县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探索县域协调发展治理模式。
(五)利用资源和要素的比较优势,提高参与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新发展格局下,更强调以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安徽省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营造开放的发展环境。各县域应立足自身区位条件、要素禀赋和历史文化,通过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壮大外贸主体、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重点展会、国际合作产业园等,以及提效增能招商引资服务等措施,提高参与外循环的能力。在吸引国外要素的同时,鼓励县域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畅通双循环的链接。从实践经验来看,外贸也直接影响了一个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皖中县域进出口总额明显高于皖北和皖南县域。而且全国百强县大多位于东部地区的重要原因,就是东部经济带具有对外往来的区位优势,加之国家发展战略的加持,使其出口强劲、对外开放程度也较高,加快实现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2022年度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QS20220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