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珍爱“地球之肾” 守护美丽家园
亳州新闻网讯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发挥着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今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开幕,大会以“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旨在推进全球湿地保护合作,促进各方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11月6日是第七个“安徽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与城市共生”。
作为亳州天然的城市湿地,深秋时节,陵西湖湿地公园美不胜收,蓝天白云下,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树叶随风摇曳,白色的空中廊桥横卧碧波之上,芦苇荡里小鸟啾啾鸣叫,红色的散步道上人们在赏景拍照,孩子们在追逐嬉闹,处处皆风景的陵西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美得像一幅画卷。
陵西湖湿地公园是我市湿地保护的硕果之一。
在湿地保护工作中,我市不断强化宣传引导。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律宣传和开展“世界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等活动,利用网络、湿地宣传知识单、环保手提袋等方式,引导市民共同保护湿地资源、保护野生动物,逐步提高群众湿地保护意识,形成人人珍视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印发并落实《亳州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亳州市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湿地保护提供强有力支撑。我市加大对湿地内的环境整治和保护力度,规定在自然保护区内严禁狩猎、毒杀鸟类、挖沙取土、建房开荒等一切不利于保护湿地动植物系统的人为活动,切实有效保护湿地。
实施湿地优化提升行动。按照国家和安徽省统一部署,我市利辛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涡阳道源国家湿地公园、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利辛阚泽省级湿地公园等4个湿地公园均被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不断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行动,有效解决了湿地自然公园与矿产权重叠冲突等问题。2022年,我市计划完成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利辛阚泽省级湿地公园验收工作,积极申报涡阳包河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目前该湿地自然公园总体规划(2022-2031年)已通过省自然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
推进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当前,我市正在对涡河、小洪河等河流进行调研论证,编制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方案,今年计划建成6—8个湿地保护小区,力争将湿地保护率提升到30%—35%。将组织县区摸清“三调”中各湿地斑块的保护现状、利用状况、受威胁情况等信息,为加强湿地保护、建设湿地保护小区、提高湿地保护率奠定信息基础。将严厉打击湿地保护小区范围内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在各湿地保护小区内设立界桩及湿地永久性标牌,明确保护小区范围和警示标语等,深入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市民湿地保护意识,全面提升全市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