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提高保障“可及度” 筑牢民生底线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以来,谯城区医保局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障力度,切实筑牢因病致贫返贫的兜底保障“可及度”,用真情实意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实实在在对因病致贫的重病患者按照申请落实医疗救助待遇,提高保障“可及度”。谯城区花戏楼街道花戏楼社区居民崔南荣便是医疗救助的切身受益者。2021年崔南荣因多发性骨髓瘤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及多家医院花费了51.90万元,除去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36.7万元,个人自付15.20万元。

按照谯城区医疗救助政策,医疗救助一年的封顶线为5万元,崔南荣又享受了5万元医疗救助最高待遇,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0.40%。“感谢党的好政策,为我们家庭减轻了医疗费负担。如果不是有医疗救助这样的好政策,我们家还要多负担5万多元的医疗费用,太感谢了。”收到医疗救助钱的崔南荣感激的说道。

在普惠的基础上,医疗救助兜底减负的作用十分明显。据悉,2022年1-10月,谯城区医疗救助累计救助184986人次,救助资金9275.75万元,其中住院救助36834人次,直接救助资金4748.21万元;门诊救助148152人次,直接救助资金2232.11万元,低收入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及其他医疗救助落实资金2295.43万元。

真真切切为困难群众省力,提高保障“可及度”。依托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困难人群省内外医疗救助无缝隙全覆盖。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办理住院费用报销时,由医院按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顺序“一站式”即时结算患者住院费用,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增强困难人群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记者:吴宛谕 通讯员:王永操

编辑:丁静  审校:蒋海涛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