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1月8日,第23个中国记者节。
在这个属于新闻人的节日里,亳州晚报全体记者,奔跑在药都大地基层一线,记录着这个新时代的点点滴滴。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激励我们,要主动作为,把握时代脉搏,坚守新闻理想,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我们深知,进入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声音犹在耳边回响。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人,发现挖掘这个时代的精彩故事是我们的责任,传播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助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我们的担当。
新闻永远在路上,我们永远在路上!
记者 陈显锋(左)
十河镇大周村:老书记迎来“新事业”
尽管已经从村党委书记的岗位退下来,但是66岁的杨华依然很忙——他在忙活自己的“新事业”。
“你看,这就是我现在忙活的成果。”日前,在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杨华拿起一瓶芍花蜜醋介绍说,这款饮料的开发是他从芍花上找到的灵感。
有着35年党龄的杨华带领大周村实施了全村土地流转,规划建设了新农村,并引导群众转型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周村评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杨华本人多次当选为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
经过多年精心打磨,大周村成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十河芍花养生小镇核心区所在地。“我们这里有入选吉尼斯纪录的芍药花海,连片种植芍花不仅让我们这里成了花的海洋,而且成了旅游的胜地。”杨华说,2020年,退下来后的他从村里繁忙的事务中抽出身来,打算做点自己的事。
杨华认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带动,他便想到了开发芍花产品,加之自己会制作食用醋,于是他就联合国内著名果醋酿造专家和知名中药生产专家,把传统果醋酿造工艺和现代中药提取技术相结合,经过100多次试验,最终开发出了芍花蜜醋饮料。目前,这款饮料已经在全省多个地区销售,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
“产业要想做大,还得从技术和销售渠道上下功夫。”杨华告诉记者,接下来,他打算开发出利乐包和易拉罐包装的产品,进一步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努力打响芍花养生品牌,让更多人通过芍花了解亳州。
此外,杨华现在还积极引导村民从事民宿、家庭农场、农家乐的经营。他说,虽然从村党委书记的岗位退下来了,但还想为村里发展再做点事,为乡村振兴再尽一份力。(记者 陈显锋)
记者 任雷
协和成药业:让更多“亳药”闯世界
一根根洗润后的鲜白芍被送入切药机,一片片薄薄的饮片飘落到货篮里……11月6日下午,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采用多项自主专利技术的数控切药机飞速运转,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加工鲜白芍切片。这些切片经过烘干、筛选、包装等环节后将远销海外。
56岁的周春玲是一名入职8年的熟练切工,每个环节的操作规范都了然于胸。她告诉记者,“把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保障饮片的质量,饮片质量好,才能卖得好,公司的福利待遇才能更好。”
“药材好,药才好。我们的中药饮片热销海外,关键是质量过硬。”该公司副总经理赵维合对记者说,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就要抓住“疗效”这个“牛鼻子”,而中药发挥疗效的关键正是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
近年来,协和成药业产品远销韩国、新加坡、匈牙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9月,该公司中药饮片出口额达1.6亿元,约占总销售额的20%,同比增长29%,已成为亳州中药材“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
“我们把‘现代科技+中医药’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打造高品质中药产品,让更多亳州中药走向世界。”赵维合说,该公司将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中医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和中药配方颗粒研制,让传统中医药焕发时代生机,为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守护人类健康贡献更多力量。(记者 任雷)
记者 曾莹莹(左)
薛阁街道马元社区:小区里有了“三微墙”
“业主把反映的问题写到‘微心愿’留言板后,‘微服务’这栏马上就要有回复,问题解决了才能把留言擦掉!”在市区海晶花园小区大门西侧,谯城区薛阁街道马元社区红色物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凤安指着刚粘贴到墙上的“三微墙”公示板,认真交代该小区物业负责人。
“三微墙”也引起了现场几名业主的注意,他们走上前听凤安介绍。
所谓“三微墙”,是指党员微承诺、群众微心愿、社区微服务。“为更好地解决业主反映的问题,大家可以把问题写到‘三微墙’上,我们会第一时间回复。”凤安说,“党员要敢于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我们作为红色物业,党员们要把‘微承诺’也亮在墙上。”
设立“三微墙”的提议源自前不久马元社区召开的一次会议。会上,社区党委书记郭侠带大家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践行二十大精神,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郭侠提议在全社区开展“业主吐槽会”,设立“三微墙”,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小区管理、社区自治的积极性。郭侠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会后,红色物业服务中心立即行动起来。
设立“三微墙”时,凤安还进行了再创新——设置“电子三微墙”。“群众扫描电子屏上的二维码就能将问题输进去。电子墙还能接入社区的智慧平台,社区时时能看到。”凤安说,目前电子屏正在制作中。
听了凤安的介绍,65岁的业主樊家明笑着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好!”(记者 曾莹莹)
记者 魏军(右)
济广高速亳州南交通查验点:守护好身后的城市
11月5日晚10时许,济广高速亳州南出口,喧嚣的车流声中,胡红元耐心地向外地返亳人员解释疫情防控政策。
胡红元是市交通运输局安全中心主任,作为济广高速亳州南交通查验点负责人,从1月5日到当天晚上,他已经坚守了整整10个月。
长时间、高强度,黑白颠倒、随时待命,让习惯了朝九晚五的胡红元和同事们一度感到身心俱疲。在查验点没有设咨询台的时候,胡红元只能站在车道中间拿着大喇叭喊话解释政策,一天下来,嗓子哑得几天说不出话。夏天最热的时候,有的同志被晒得脱皮,中暑晕倒在岗位上。夜里不忙的时候,过往车辆发出的噪音让值班同志无法休息,每个人的眼睛都熬出了红血丝。
“虽然很累,但是能为疫情防控工作出一份力,我也很骄傲。”胡红元说,有时走在街上,看着平静繁华的城市,自己由衷地开心。
采访中,胡红元聊起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是关于疫情防控的内容表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胡红元说,奋战在疫情防控岗位上,他倍感自豪。
11月6日凌晨,高速出口依旧车流不断,胡红元引导货车司机向前行驶,车灯照在他的反光服上,在夜幕中格外耀眼。 (记者 魏军)
记者 李锦文(右)
基层代办点:服务群众“零距离”
“小孔,又来麻烦你了!”11月6日上午,在谯城区古井镇后老家村为民服务代办点,73岁的许连军笑呵呵地迈进门,挥手热情地和为民服务代办员孔三红打招呼。
“这有啥麻烦的!大爷您快来坐……”笑脸相迎的孔三红边说着话,边打开了网上办事大厅系统,开始帮许连军缴纳2023年度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费用。
由于此前许连军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办理过其他事项,他的个人信息已经存入了信息库,板凳还没坐热乎呢,就办理好了城乡居民医保缴费。
刚刚帮许连军办理完业务,村民孙邦良就来到代办点领取他申请办理的营业执照和公章。身为种植大户的孙邦良今年承包了近200亩土地开办家庭农场,在代办员的帮助下,来这里一趟就把所有的相关证照申请下来了。
2014年,我市搭建亳州市网上办事大厅,开启“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新模式。为解决基层群众和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不熟悉、不适应网上办事的问题,截至目前,我市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共设置了1436个基层代办点,村干部兼任代办员,为企业、群众免费提供网上代申办服务。
“代办点刚设立的时候,天天都很热闹,很多人不会操作就来找代办员。现在很多人用上了智能手机,学会了网上办事,我们现在平均一天只能代办两三项业务,但还是保证随时来人随时办。”孔三红说,“咱们党的二十大报告不是说了嘛,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我这个代办员很有自豪感!”(记者 李锦文)
记者 赵琳琳(右)
十九里镇姜屯村:“家门口”的警务室
“自从有了这个警务室,我们感觉特别安心!”11月4日上午,在亳州高新区十九里镇姜屯村警务室内,姜屯村村民王伟紧紧握住驻村辅警张猛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在前几天的夜里,王伟的父亲因醉酒,驾驶的封闭式三轮车坠入沟内,由于从内无法打开,只能绝望地等待救援。这时,一个由张猛和若干村民组成的夜间巡逻队恰好路过,便第一时间将其解救出来。
11月4日上午,刚刚成功调解了一起矛盾纠纷的张猛,卸下满身疲惫回到警务室,打开电脑。“有两个办理新生儿入户的村民,我现在要把资料整理一下,然后回所里一趟帮他们办好……”这就是张猛的日常。
从2020年3月起,张猛正式成为姜屯村的一名驻村辅警。信息采集、服务群众、矛盾化解、重点防控是他的职责任务。“姜屯村共有群众6210人,我就是本村人,能成为一名‘村警’,为家门口的村民做点事,我感到非常自豪。”张猛说。记者看到,在姜屯村警务室外设置有警民联系牌、警务宣传栏和反电诈展板等,警务室内配备有警用装备柜、电脑以及其他办公用品。
有了农村警务室,姜屯村的村民再也不用耗时费力地往镇上的派出所办理业务了。在工作中,张猛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协助村里开展各项工作,开展治安巡逻、宣传反电诈知识和风险隐患排查……近期,他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2次、排查消除隐患13处、开展反电诈宣传和禁毒宣传20余次,用自己的努力在村里架起一座“警民连心桥”。 (记者 赵琳琳)
记者 刘景侠(左)
十河镇大周村:小花茶带动大就业
“我现在开了一家网店,专门卖花草茶,一年能挣三四万嘞!”11月6日,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村民郑福春高兴地向记者讲起了她的就业故事。
今年40岁的郑福春是一位普通农民,多年来,爱人在外地打工,她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去年在同村90后青年周搏帆的花草茶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学会了开网店,于是便在网上做起了花草茶生意,实现了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型。“现在我坐在家里就能挣钱。”
“这些年花草茶产业迅猛发展,正是看准了其中的商机,所以我才返乡创业,想借助家乡的中药材资源做点事。”周搏帆说,2019年他返乡后成立了自己的花草茶公司,目前公司销售的花草茶达7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已达200多万元。
尽管公司的体量并不算大,但是周搏帆返乡后的带动效应却是很大的。看到他返乡创业成绩不错后,不少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选择返回家乡创业,两年时间里,当地已新增25家花草茶企业,他们借助电商平台不断发展壮大,上下游行业带动就业人数近万人。其中不少村民还和郑福春一样,通过前期在企业务工学会了电商销售技术,然后从“打工仔”变成“小老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市就业人才服务中心创业服务科科长赵静介绍,我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40多万,近年来在“亳州老乡,请您回家”活动的暖心感召下,一批批在外能人纷纷携资携智返乡,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凤还巢”乐曲。 (记者 刘景侠)
记者 张珍(右)
亳州青年创客空间:让梦想从这里“启航”
“家人们,冬天来了,枸杞喝起来了……”11月4日上午9点,在亳州青年创客空间五楼,张虹拿着一罐枸杞,面带笑容地开始了直播。
从“全职妈妈”到公司老总,张虹的创业故事非常励志。她发现大健康产业的市场需求后,先在淘宝开店,后到抖音直播带货,从最初的一个人到组建团队、创立自己的品牌,如今在多个电商平台都有店铺,销量稳步上升。
“我就是干啥事儿都不服输,无论网店的流量好不好,都坚定信心,不断地学习,这才一步步实现了创业梦想。”张虹说。
与此同时,在青年创客空间二楼,30名同样有着创业梦想的青年正在参加培训。“企业认证步骤、运营管理方法……”王亚萍一边听一边记,在她看来,这些内容非常实用,能帮助她以后规避风险、少走弯路。
创业导师梁浩介绍说,创业培训全年免费开展,邀请专家授课,主要针对有创业愿望、培训需求的人群。
“初创者不仅可以参加免费培训,还可以享受租金减免、贷款贴息等‘一站式’服务。在这里,实现创业梦想不是‘梦’。”青年创客空间负责人周成文告诉记者,他们坚持为青年创业者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引领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今年已孵化项目总产值3.39亿元,纳税企业40家。 (记者 张珍)
记者 吴宛谕(右)
芊荷公司:“免申即享”企业受益
11月7日,在芊荷(安徽)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中,一派繁忙景象,而企业的正常运转得益于我市的“免申即享”政策。
“10月20日,上一批退税资金到账了,最近业务量比较多,资金的及时到账缓解了公司不少压力。”该公司副总经理宁梅开心地说,推出“免申即享”平台后,不仅钱款到账及时,也为公司省去了不少人力成本。
近年,我市为加速“政策红利”落地,于2021年6月正式上线亳州市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采用“免申”形式快速直达,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现。
“企业每月都有20万至80万元的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奖补资金需要申请,以往申请时需要往返各个部门并且要提供大量的纸质材料,全程办理下来要一个月。”宁梅感慨道,而现在有了“免申即享”平台后,企业实现了“零成本”“零跑腿”,一周左右就能办理完相关手续。
芊荷公司只是众多受益企业中的一家。据了解,全市“免申即享”平台共设置“政策文件”“免申即享”“诉求直达”“资讯动态”4个模块,目前平台已为9402家企业发放各类奖补资金3.42亿元。
我市“免申即享”平台的构建不仅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还入选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案例。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我市将多措并举,进一步拓展“免申即享”范围,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把政策优惠落到实处,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记者 吴宛谕 实习生 杨雪童)
记者 丁圆(左)
古井镇药王民俗村:乡村游点亮“振兴梦”
“今天天气真不错,晒晒被子,好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们。”11月6日一大早,张芳就在民宿里忙活开了。
34岁的张芳是药王乡宿的运营经理。2020年,她投资数十万元,承包了药王民俗村三号院住宿区,目前可同时容纳40人住宿。
药王乡宿位于谯城区古井镇药王民俗村,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会迎来一大批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打卡。“今年‘十一’的时候,很多游客早早就预订了我们的民宿,在这里美美地享受了黄金周假期。”张芳说。
而在多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穷二白的小村庄赵楼村。2016年,国家一级演员李幼斌、著名导演张惠中以亳州中药材经营为题材前来取景,并在这里拍摄了电视连续剧《王初一与刘十五》中近三分之二的场景。
“根据剧中情节,我们也成立了发展旅游公司、药材种植联合社、物业公司等,这部剧既帮助我们拓宽了发展思路,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药王村党委副书记晁亚垒介绍,2017年赵楼村与王集村合并更名为药王村,之后,药王村开始抓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建田园综合体,打造了体验独特的药都酒香田园风光。
逍遥面、炒细粉、特色椿菜……民俗村内的华膳坊还推出了一系列独创的农家药膳。“虽然我们的菜品看起来土,但吃起来可不土,游客们都说这味儿绝了。”张芳自豪地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我们药王村来说,这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契机。”晁亚垒笑着说,“我相信未来我们的腰包会越来越鼓,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记者 丁圆 实习生 杨雪童)
记者 武景(左)
幸福社区老年食堂:老人“舌尖上”的幸福
“今日供应红烧肉、白菜豆腐、紫菜蛋汤……”11月6日上午11点,在谯城区薛阁街道幸福社区老年食堂,86岁的独居老人周茹英按时来到食堂就餐。“以前都是子女送饭吃,他们上班忙,来回跑也麻烦。现在有了社区老年食堂,走两步就能到食堂吃饭,省事省心还吃得好,子女们也放心了。”周茹英说。
记者在幸福社区老年食堂看到,整洁明亮的大厅内,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弥漫开来。幸福社区位于老城区,常住人口不到6000人,但老年人较多,60周岁以上老人700多人,老龄化人口占比达12%。
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幸福的民生实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今年,我市把老年助餐服务行动纳入10项暖民心行动之一高位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341个,其中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127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214个。
除此之外,我市还科学设置助餐补助,60岁以上的老人根据年龄状况、身体能力情况、经济困难程度等情况,每餐给予1-3元不等的就餐补贴;针对不方便出门的老人,有条件的老年食堂还安排社区志愿者送餐,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吃上“热乎饭”,全力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生活”。 (记者 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