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每天加工多少吨都能销售完,你看,几辆外地来的货车一直在外边等货源。”近日,在谯城区立德镇崔先其秸秆收储中心,负责人崔先其望着揉丝机吐出的一块块“黄金砖”高兴地说。
“只要利用得好,秸秆浑身都是宝。”崔先其介绍,秸秆经过揉丝机压扁、纵切、挤丝、揉碎,去掉表面的硬质茎节,保留营养成分,便成了畜牧饲草。再加上当地持续实施科学种田和强化病虫害防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加工出来的秸秆成了优质畜牧饲草,深受山东、甘肃、内蒙古等省份牧区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瞧这些‘金砖’,摆放一地多壮观!”工人崔绍东介绍,他是长期聘用人员,负责场区秸秆加工和日常安全防范工作,和他一样的员工还有五六个人,“每月工资3000多元,工资稳定还不耽误种田。”
“这些铲车和加工秸秆的揉丝机都是租来的,每揉丝一吨秸秆费用在110元左右。”崔先其介绍,根据秸秆加工量,他们农场租了1台秸秆揉丝机,用工10余名。初步估算,他们今年午季收储的7000吨秸秆,可以加工揉丝秸秆6000吨左右,除去各项成本,每吨纯利润在150元左右。
“过去,农民将秸秆乱堆乱放,有的堆在田埂上,有的堆在路边,有的扔到沟渠里或村头坑塘里,不仅影响交通、堵塞沟渠,还污染环境。”立德镇科技特派员方显介绍,2022年立德镇通过竞标引进4家像崔先其一样的秸秆收储公司,通过划分区域对接全镇8个行政村,让全镇8.7万亩的秸秆全部实现了打捆离田初加工,既解决了秸秆处理的老大难问题,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近年来,立德镇坚持党建引领,按照“标本兼治、源头防控、综合施策、堵疏结合”的原则,将秸秆经过捡拾、打捆、加工后销往大型养殖场、生物质发电厂等,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使秸秆得到及时离田,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从源头上杜绝秸秆堆积和焚烧现象,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增收的双赢。
据统计,仅秸秆打捆销售一项,当地就为农民增收360多万元。昔日“政府愁、群众厌”的“废秸秆”,如今成了群众增收的“黄金砖”。